二刀齋

嘉德小舖本為分享個人創作心得與藏品知識,並非以營利為目的;但是常有不少熱情的收藏家積極聯絡,或邀訂製,或求讓售,或託合作,個人雖逐一婉謝,但時日一久,又覺得未免不近人情;如今在多方好友勸進之下,【二刀齋】業已開幕,只得重新整理於本區提供藏品或作品交流。

茲將個人藏品重新分類,以利檢索。

 


01.戲曲系列

W-014 御碑亭:孟月華

W-015 琴挑:陳妙常

W-016 寶蓮燈:楊蓮〔讓藏〕

W-165 忠孝雙全:沈雲英

W-175 晨妝

W-164 賺文娟:蘇小妹

W-155 紫釵記:霍小玉〔讓藏〕

W-073 捧劍鍾馗〔讓藏〕

W-085 黃鶴樓:關雲長

W-017 回荊州:張翼德

W-103 包拯〔讓藏〕

W-088 七前八後

B-004 御碑亭:孟月華〔讓藏〕

A-004 琴挑:陳妙常〔讓藏〕

A-001拾玉鐲:孫玉姣〔讓藏〕

A-003 斷橋:白素貞〔讓藏〕

W-084 人面桃花:杜宜春〔非賣〕

W-013 御碑亭:孟月華〔非賣〕

W-194 借東風:孔明

W-218 湘江會:鍾無豔

 


02.藝術神像系列

先從大家較為孰悉的釋教談起:

依釋教證果果位可區分為三:佛、菩薩、阿羅漢(尊者)。

佛,是佛陀的簡稱,意思為覺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覺有三個意思:自覺、等覺(覺他)、圓覺(覺行圓滿);三者俱全者為佛。

菩薩,具自覺與等覺他,缺圓覺。

阿羅漢,具自覺,缺等覺與圓覺。

佛部:

小乘佛教所說的佛一般僅指釋迦牟尼佛,大乘佛教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大乘佛教認為,三界十方,到處有佛,其數如恆河之沙;從時空而言,有豎三世,橫三世;從佛身而言,則有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從方位而言,則有五方佛。

豎三世佛:指過去世的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前世之師)、現在世的釋迦牟尼佛、未來世的彌勒佛;於部派佛教時期,僧人更往前推溯出過去七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過去「二十五佛」(出自《佛種姓經》)、「二十八佛」(出自巴利《本生經》的序論之說法。所謂過去二十五佛即過去七佛之前有十八佛,總共二十五佛,所謂二十八佛即二十五佛之前有三佛。還有如大眾部,說出世部,及《佛本行集經》所談的過去佛,竟達三十億之號為釋迦佛者,八億之號為燃燈佛者。

橫三世佛:又稱三寶佛;自清代以降的佛寺或民間廟宇,殿內普遍供奉中央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東方世界的藥師佛、西方世界的阿彌陀佛 。

佛教界有說法認為橫三世佛為同一佛,只是為了救渡眾生,而化現為不同化身。《如來淵源攷》:「何謂彌陀?曰無量壽,施藥則無量壽,即藥師如來之延壽。何謂彌陀?曰無量光,毗盧遮那佛則無量光也。故知諸佛同體異名,皆為眾生善巧化現也。」

三身佛:天台宗說法為法身佛毘盧遮那佛、報身佛盧舍那佛、應身佛釋迦牟尼佛。

       

W-777 桃花心木:三寶佛; 圖左為西方世界的阿彌陀佛,圖中為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圖右為東方世界的藥師佛(另一說是東方阿閦佛,又稱不動佛)

佛陀皆俱卅二相八十種好,因此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面容都是一樣莊嚴美好!所以三寶佛若不參考其法器或手印的話,光從面相,對吾輩凡夫俗子而言,實在是無法辨認,惟俱大神通者得以通靈識之;簡單來說,若是三寶佛三尊俱全,居中者必為釋迦牟尼佛,龍邊為藥師佛,虎邊為阿彌陀佛;若是只得兩尊或一尊者,則難以確認,個人智識有限,僅知若結降魔印者,一定為釋迦牟尼佛,手持蓮花、蓮花缽或結阿彌陀九印中之定印者,一定為阿彌陀佛,手持琉璃塔者,一定為藥師佛,以上為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623/563/480年—公元前543/483/400年),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的王族家庭,為剎帝利種姓;古印度思想家、教育家,佛教的奠基人;稱號為釋迦牟尼佛、喬達摩佛、佛陀、世尊、釋尊等;又簡稱釋迦文佛、釋迦如來、釋迦佛。

在佛教中,釋迦牟尼被認為是世間最尊貴者,故弟子與信徒們,常以世尊來稱呼釋迦牟尼。佛並非神而是境界在神之上的人,因為諸佛都是生在人間的凡人,《增壹阿含經》: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從明朝開始,漢地尊稱釋迦牟尼為如來佛祖或佛祖,或簡化合稱為如來佛,清代滿人則稱釋迦牟尼為佛爺。

釋迦牟尼是後人對佛陀的尊稱。「釋迦」是他所屬的部族釋迦族的名稱,有「能」、「勇」的意思;「牟尼」又音譯為「文」,意為「仁」、「聖賢」、「禁慾修道僧」、「寂默」,所以又譯作「能仁寂默」、「釋迦文佛」、「能仁佛」等。按古印度傳統,「牟尼」是當時對出家乞食、離欲修道、修行成就者的稱謂,在《梨俱吠陀》的誦詩中,曾經記載一種出家修行者,稱為「牟尼」,他蓄長髮、著褐色的髒衣、可以飛行空中,喝飲毒汁而無恙。「釋迦牟尼」可意譯為「來自釋迦族的修行成就者」、「釋迦族的聖人」。

此外,大乘佛教對他又有不同的尊稱,如《華嚴經》中又稱他為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俗謂大日如來。依照大乘佛教不同派系的見解,或認為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化身,而報身稱為盧舍那佛。

五方佛,又稱五方如來、五智如來,源自密宗金剛界思想,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分別是中央的毗盧遮那佛(俗稱「大日如來」)、東方阿閦佛( 閦,讀音同處,即不動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五方佛各有不同的方位、顏色、手印、坐騎等,代表了五種智慧、降服五毒的功德,可以廣救餓鬼等一切眾生。

中央毗盧遮那佛,化身廣博身如來,象徵五智中的「法界體性智」,又化育另外四智;
東方阿閦佛,又稱金剛不動佛,化身妙色身如來,象徵「大圓鏡智」;
西方阿彌陀佛,化身甘露王如來,象徵「妙觀察智」;
南方寶生佛,化身寶勝如來,象徵「平等性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化身離怖畏如來,象徵「成所作智」。

佛教密宗典籍認為五佛皆是毗盧遮那佛所化現。密藏道開《如來淵源攷(考)》:「五方明王為五方五佛之化現;五方五佛名號不一,皆為同體,毗盧遮那佛所化現。」雲棲蓮池《彌陀疏鈔》:「智覺云:『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謂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自當中央法界清淨智。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則一佛而雙二土也。」

印度的佛像藝術有兩大源流,一個是位於印度西北方(現今巴基斯坦境內),以塔克西拉為中心的犍陀羅(GandhAra)藝術,另一個則是發跡於恆河流域,亞姆那河畔的秣菟羅(MathurA)藝術。犍陀羅藝術的發源地因位於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要衝,所以有著強烈的希臘藝術風格,而秣菟羅藝術則因處在印度的心臟地帶,而帶有濃厚的印度本土藝術色彩。這兩大佛像藝術派別都興起於西元一世紀末、二世紀初,而目前所出土的佛像在年代上都未早於這時期。

產生在北印度犍陀羅地區的藝術 , 是典型的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產物 - 亞歷山大的東征使希臘藝術傳播到北印度 ; 而印度孔雀王朝時佛教在印度普及 , 惟阿育王之後 , 傳統婆羅門教勢力反撲 , 使西北部的犍陀羅地區成為新的佛教中心 , 於是以希臘藝術形式表現佛教內容的新藝術。犍陀羅地處中亞交通的要衝, 其石窟藝術通過中印進入西域 , 傳入中土的佛教美術 , 感受了羅馬 , 希臘及波斯的影響 , 風格帶有西方雕塑的特色 , 例如強調自然的寫實性 , 也有犍陀羅作風 - 希臘神像的雕塑及風格 , 面型略橢圓 , 眼部稍深 , 鼻樑高隆 , 頭髮呈波紋狀 , 有很大的圓形髮髻 , 反映希臘人髮式 ; 衣服褶皺紋多 , 從左肩往右方呈放射形分散狀態 , 是希臘傳統的神像風格。

佛陀造型變化,可將人為的、非佛說的佛像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代的佛像,象徵期:以菩提樹、蓮花、寶蓋、法輪、足印等象徵世尊。

第二代的佛像,希臘人造型期:希臘人入侵印度後,在異族開放的藝術風氣下撇開佛法禁忌雕起佛像,而且雕的還是希臘人造型的佛像。最明顯的特徵是高挺的鼻樑、捲髮,有的還留鬍鬚,擁有寬闊的肩膀及比例上較小的頭,這種佛像的表達方式令它有一種壯麗的氣質,因為佛像皆安奉在高處,參拜者在下方向上祈禱仰望,兼具立體與視覺的美感。在坐姿方面也有西方雕像特有的雙腿垂放,不再侷限於印度傳統的盤坐,此即犍陀羅藝術的高峰。

第三代的佛像,印度人造型期:在異族率先造佛像後,本土的印度人也開始跟進造起佛像,雕的便是印度人的容貌特徵。

第四代的佛像,三十二相造型期:當風氣已成,宗教天才們高度演繹的佛像相關教義也跟著出現,超越凡人的三十二相理想型、完美型的造型應機出現。相關造佛教義演繹的極至便是標準化的製造佛像法則經典的完成。

脅侍護法:帝釋天,大梵天。

脅侍金剛:東方持國天,南方增長天,西方廣目天,北方多聞天。

脅侍羅漢:迦葉尊者,阿難尊者。

       

圖左為W-776 桃花心木:釋迦牟尼佛;圖中為W-673 檀香:釋法如來;圖右為W-677 檀香:佛頭圓章。

       

圖左為S-062 砂岩浮雕:釋法如來; 圖中為W-422 柚木:金剛不動佛;圖右為W-478A 檀香:不空成就佛

       

圖左為W-538B 檀木:毗盧遮那佛;圖中為W-630 黃楊:毗盧遮那佛;圖右為W-698 檀香:泉州開元寺鎮國塔。

       

圖左為M-136 嘎屋:金剛不動佛;圖中為C0401-011 佛牌:釋迦牟尼佛;圖右為I-028A 牙雕佛牌:釋迦牟尼佛。

圖左為W-478B 檀香:大自在王佛。

 

娑婆三聖:

一般是指在娑婆世界教育、度化眾生的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

華嚴三聖:

中央釋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脅侍為「大智」文殊菩薩和「大行」普賢菩薩,號稱華嚴三聖;祂是這個世界的教化者,是佛教教主。祂的法身是藏傳佛教崇敬的大日如來。

       

W-727 桂蘭木:華嚴三聖( 圖左為脅侍普賢菩薩,圖中為釋迦牟尼佛,圖右為脅侍文殊菩薩)。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意為無量光佛,另名無量壽佛(漢傳佛教意譯作無量壽佛,藏傳佛教則意譯作無量光佛),又稱為無量清淨佛、甘露王如來,在華人地區習慣作彌陀佛、彌陀等簡稱;在大乘佛教信仰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大乘佛教禪宗、天台宗、賢首宗等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彌陀佛,而淨土宗則以專心信仰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為其最主要的特色。

在大乘佛教初期發展時,阿彌陀佛與東方妙喜世界的阿閦佛有同樣地位,密宗以其佛為五方佛之一,為蓮花部主,主妙觀察智。在唐朝,善導大師楷定淨土宗之念佛法門,阿彌陀佛成為漢傳佛教中的信仰主流之一。

脅侍菩薩: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圖左為W-773 椴木:阿彌陀佛;圖中為W-771 檀木:阿彌陀佛;圖右為W-304A 日本香杉:阿彌陀佛。

       

圖左為W-623 黃楊:阿彌陀佛;圖中為W-622 老山檀香:阿彌陀佛;圖右為W-321 黃檜:阿彌陀佛。

       

圖左為W-542 檀香佛牌:阿彌陀佛;圖中為W-766 檀木:阿彌陀佛; 圖右為M-085A 掐絲彩砂琺瑯畫:阿彌陀佛。。

 

西方三聖:

又稱為《彌陀三尊》; 西方阿彌陀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他有兩位脅侍,「大勇」大勢至菩薩和「大悲」觀世音菩薩,號稱西方三聖。一般祈禱於阿彌陀佛,主要目的在於祈求死後的解脫。漢傳佛教認為,阿彌陀佛主要是以其願力,引渡眾生到極樂世界,脫離苦難的輪迴,故亦號「接引佛」,也因為此佛有無量壽命與光明,亦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在藏傳佛教,祂被稱為月巴墨佛,也是長壽的象徵。

圖上為 Other-112 漆器:西方三聖。

       

圖上為 M-063 白銅:西方三聖。

   

圖左為W-679 檀香:西方三聖。

 

東方三聖:

又稱為《藥師三尊》;東方藥師佛,主管東方淨琉璃世界,他有兩位脅侍,日光遍照菩薩月光遍照菩薩。一般祈禱於藥師佛,主要目的在於祈求現世之安樂。藥師佛可以保佑世人消災、延壽、去病,許多老者、病人都會禮拜藥師佛,以求健康長壽。

塑化形象:其一,漢傳佛教一般流傳的形像為螺髮形,左手持藥壺,右手結施無畏印(或與願印);其二,據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念誦儀軌供養法載,藥師佛之形像是左手執持藥器(又作無價珠),右手結三界印,著袈裟,結跏趺坐於蓮花臺,臺下有十二神將;其三,藏傳佛教一般流傳的形象為藥師佛身藍相好莊嚴,左手持缽盛滿甘露,右手持訶梨勒果(訶子藥)。

十二藥叉大,招杜羅、毗羯羅、宮毗羅、伐折羅、迷立羅、安底羅神、安彌羅、珊底羅、因陀羅、波夷羅、摩虎羅、真達羅,俗稱十二神將,為東方藥師佛的護法神,《藥師經》記載每位大將各有七千位藥叉作為他們的眷屬,全部合起來共有八萬四千位藥叉護法,在各地保護修持佛法與修持藥師佛法門的眾生。

生肖本命佛:

印度教與顯密:印度神話《阿婆縛紗》,認為十二大將是佛菩薩的應身,其坐騎神獸也是其化身,佐以生肖的對應關係,而付予新的詮釋;日本佛教(又稱東密或顯密)十二大將亦對應了十二尊「本地佛」,認為是祂們的權現:釋迦牟尼佛、大日如來、普賢菩薩、大威德明王、文殊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如意輪菩薩、觀音菩薩、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彌勒佛;此版本與下述常見的八大守護神完全不同,才疏學淺,不予論述。

漢傳佛教與藏密:無本命佛之說法;八大守護神,源自日本真言宗之推匯,錄之如后。

生肖屬鼠:守護神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願望成就,度過各種難關,消除各種病痛。

生肖屬牛、虎:守護神為虛空藏菩薩。
無量法寶,自在取用而無窮竭;賜予利樂,生財聚財,得八方貴人相助,化凶治煞,隨遇而安。

生肖屬兔:守護神為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徵,意譯為「妙吉祥」;開發智慧,提高悟性,趨吉避凶,福祿雙增。

生肖屬龍、蛇:守護神為普賢菩薩。
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永不放棄,遠離小人,增長威勢。

生肖屬馬:守護神為大勢至菩薩。
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所到之處,天地震動,佛光照耀,遇難成祥,逢凶化吉,順利一生!

生肖屬羊、猴:守護神為大日如來。
光明遍照,除妖避邪,通天地靈氣,取萬物精華,勇往直前,前途無限!

生肖屬雞:守護神為不動明王。
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得大智慧,即身成佛,遠離災難,順心如意!

生肖屬狗、豬:守護神為阿彌陀佛。
光明無量,擺脫煩惱,不疲不倦,成就無量莊嚴功德。

   

   

圖上為 W-138 鐵力木:十二天干

   

圖左為M-002 銀:十二天干;圖右為M-129 白銅:十二天干

 

彌勒佛:

彌勒,為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之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三世佛又稱三寶佛、豎三世佛之一;未來佛彌勒佛在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等覺菩薩,也有稱為妙覺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又常稱為阿逸多菩薩。他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而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在佛教中,彌勒菩薩還具有慈悲、忍辱、寬容與樂觀等象徵意義。

在大乘經典中,彌勒是姓,為慈和、慈祥之意,阿逸多是名,為無人能勝、無往不勝之意。據說彌勒出身於南天竺婆羅門家庭,鳩摩羅什翻譯的《法華經》說彌勒初名「求名」,經佛陀教化,後「當做佛,號名曰彌勒」。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常修行菩薩道,現住兜率天兜率內院修行、說法。根據《雜阿含經》,兜率天的天人壽命是四千歲,相當於人間5.76億年,這是以萬萬為億,如果以千萬為億則有如《彌勒上生經》中五十六億年這樣的記載,等時機成熟後,他將會繼承釋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間,仍在印度尼泊爾一帶的雞翅城(又譯翅頭城、雞頭城)出家修道,覺悟成佛。並將於龍華菩提樹下舉行三次傳法盛會(又稱龍華三會),分別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億眾生,令他們開法眼智,證阿羅漢果,脫離生死輪迴。大乘佛教由此發展出人間淨土的觀念,認為當彌勒菩薩降世,將可以救度世人。

說起彌勒,第一印象應該就是大肚彌勒,還會想起布袋和尚,因為大肚彌勒原型就是布袋和尚;而十八羅漢之中,也有一尊布袋羅漢,此三者關係為何?

布袋和尚,五代梁時著名僧人,明州奉化(或謂四明)人氏,姓氏、生卒年均不詳。自稱契此,號長汀子。世傳他是彌勒菩薩的應化身,平日以杖荷一布袋,見物則乞,人稱布袋和尚。有一首偈:「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可為其一生之寫照。

《景德傳燈錄》第二十七卷記載,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皺眉大腹,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均貯於囊中,時人稱為長汀子布袋師。師能示人吉凶,頗能預知時雨。

梁代貞明二年三月,師將示寂,於岳林寺東廊下端坐磐石上,而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入寂。其後,有人於他州見師負布袋而行。世人以其為彌勒之化現,江浙之地多畫其像,流傳於世。又傳至日本後,成為日本信奉的七福神之一,民間多祭祀之。

布袋羅漢,十八羅漢之一,又稱為因揭陀尊者。此聖者與其眷屬一千三百阿羅漢住於廣脅山中,護持正法,饒益有情。唐代禪月大師貫休繪製其像:杖藜倚肩,左手托經,垂頭注視,右手掐珠。

因揭陀原是印度一位捉蛇人,捉蛇是為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後拔去毒牙,放生於深山中,因發此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就是用來裝蛇。

彌勒,彌勒原是梵文音譯,意譯「慈氏」。《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記載,彌勒出生於婆羅門家庭,後成為釋迦牟尼佛弟子,先佛入滅,住於兜率天中,以菩薩身相為天人說法

相傳菩薩欲成熟諸眾生,由初發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緣名為慈氏。《大日經疏》卷一則說慈氏菩薩以佛四無量中之慈為首,此慈從如來種姓中生出,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種,故稱慈氏。釋迦牟尼世尊曾經預言授記,當其壽四千歲(約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盡時,彌勒菩薩下生此世,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說法度一切眾生。

以其代釋迦佛說教之意,稱作一生補處菩薩;又至彼時已經成佛,故又稱彌勒佛、彌勒如來。據《法華經》《平等覺經》所說,彌勒與佛陀另一弟子阿逸多是同一人;然據《中阿含經》《出曜經》及《大毗婆沙論》等所說,則以彌勒與阿逸多為不同之二人。在密教中,彌勒菩薩是胎藏界曼荼羅中台八葉院九尊之一(位居大日如來之東北方),於金剛界曼荼羅則為賢劫十六尊之一。中國一般寺廟供奉的笑口常開胖彌勒,則是五代僧人契此和尚,因傳說為彌勒化身,故後人塑像供奉之。

由此可知:布袋和尚、布袋羅漢和彌勒這三者,雖非同一人,但確實也互相關聯。尤其是布袋和尚,在歷史演變中,已經成為彌勒菩薩化身,甚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比天冠彌勒印象更深刻。至於布袋羅漢,在一般人眼中,也容易與布袋和尚混為一談。

兜率三聖:法華林菩薩,大妙相菩薩。

脅侍菩薩:漢傳佛教為四大天王、韋馱天、哼哈二將。

脅侍護法:《彌勒上生經》中,記有「彌勒五護法」,為寶幢大神、華德大神、香音大神、喜樂大神、正音聲大神。

脅侍護法:華北的道教信仰中,左右脅侍為玄壇真君趙公明與增福真君李詭祖。

   

圖左為C0403-202 茶寵:彌勒佛;圖右為W-687 紅豆杉:彌勒。

   

圖左為W-668 肖楠:彌勒;圖右為W-058A 黃楊:元寶彌勒。

       

圖左為C0401-059 陶:思惟彌勒; 圖中為Other-108 置物:大肚能容;圖右為Other-004 茶寵:彌勒佛。

       

圖左為C0403-211 茶寵:彌勒佛; 圖中為I-033 牙雕:彌勒佛;圖右為I-051 牙雕:彌勒佛首。

       

圖左為SS-059 青田龍膽石:彌勒佛; 圖中為SS-047 田黃:彌勒佛;圖右為S-002 青金石:彌勒佛。

       

圖左為SS-065 蓮藕白雞血:彌勒佛; 圖中為W-053 檀香:彌勒佛;圖右為W-055 檀香:彌勒佛。

       

圖左為W-069 牛樟:彌勒佛首; 圖中為W-065 黃楊:提燈彌勒;圖右為W-087 牛樟:如意彌勒。

       

圖左為W-205 檀木:彌勒; 圖中為W-288 黃楊:托天彌勒;圖右為W-143 鐵木:布袋彌勒。

       

圖左為W-360 黃楊:布袋彌勒; 圖中為W-206 沉木:彌勒;圖右為W-384 楠木:托天彌勒

       

圖左為W-453 鐵力木:彌勒佛首; 圖中為W-400A 黃楊:如意彌勒;圖右為W-456A 紅豆杉:招財彌勒。

       

圖左為W-508 崖柏:四面彌勒; 圖中為W-482 檀香:彌勒;圖右為W-644 肖楠:招財彌勒

       

圖左為W-664 檀香:彌勒; 圖中為W-691 肖楠:如意彌勒;圖右為W-716 高山香樟:福祿彌勒

       

圖左為W-050 黑檀:福在眼前; 圖中為W-462 黃楊:百子千孫;圖右為W-749 黃花梨:福祿彌勒墜飾。

       

圖左為柚木:招財彌勒; 圖中為黑梓:元寶彌勒;圖右為BB-053 竹器:彌勒香筒。

 


 

菩薩部: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的簡譯音,菩提意思為覺悟,薩埵意譯為有情意的生物或眾生。大乘佛教認為,以阿羅漢果為修行的目標還不夠,應修持佛果,即達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應先作菩薩,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眾生,度眾生到極樂彼岸。

菩薩是指尚在修行中、或已有成佛資格,仍在六道輪迴之中解救眾生者,位階僅次於如來。對許多信徒而言,菩薩是比如來更加親近的存在。

佛教將菩薩分為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十信位是凡夫,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是賢位菩薩,後十二個階位是聖人,包括初地到十地再加上等覺、妙覺階位:等覺菩薩指的就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妙覺菩薩就是佛。

大乘佛教認為佛有兩位等覺菩薩作為脅侍:

華嚴三聖: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左文殊菩薩,右普賢菩薩;
娑婆三聖: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左觀音菩薩,右地藏菩薩;
西方三聖: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左觀音菩薩,右大勢至菩薩;
東方三聖:琉璃光世界藥師佛:左日光菩薩,右月光菩薩。

佛可化佛千萬億,菩薩亦有千萬億;在漢傳佛教中,流傳較廣且影響深遠者如下:

四大等覺菩薩: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分別象徵四種理想的人格,即:願、行、智、悲。

五大菩薩,即四大菩薩加上大慈彌勒菩薩稱之;惟個人以為彌勒菩薩之等位較高,為妙覺菩薩,既已成佛,故不宜列入菩薩位階。

八大菩薩,依據各經典的不同,有多種說法;一般是以《八大菩薩曼荼羅經》及《佛說八大菩薩經》等中所說: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王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八大菩薩,其中的「金剛手菩薩」是「大勢至菩薩」的忿怒像;或有加入無盡意、寶檀華、藥王、藥上、日光、月光等大菩薩。

二十五菩薩,佛在《十往生經》說:“ 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遣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普賢菩薩、法自在菩薩、師子吼菩薩、陀羅尼菩薩、 虛空藏菩薩、佛藏菩薩、德藏菩薩、金藏菩薩、金剛藏菩薩、山海慧菩薩、光明王菩薩、華嚴王菩薩、眾寶王菩薩、月光王菩薩、日照王菩薩、三昧王菩薩、定自在王菩薩、大自在王菩薩、白象王菩薩、大威德王菩薩、無邊身菩薩,是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

觀音菩薩:

觀音的崇拜最早於公元前一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國而開始,並於七世紀中葉傳入朝鮮和日本;西元十世紀中期宋朝以前,佛教觀世音菩薩造像全部是男身 ,留有兩撇鬍子;此後道、佛二教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共同信仰觀音;宋朝之後佛教人士稱道教的慈航真人與觀世音菩薩乃同一神明而出現了按中國宋代仕女形象而塑造的魚籃觀音、白衣觀音等,並逐漸成為主流。

在佛教以外,觀世音菩薩在道教和民間的香火也十分興盛。道教稱之為觀音大士、慈航真人、慈航大士等;民間則認為祂善於救助婦女兒童,協助孕婦順利生產,因此又常尊稱祂為送子觀音;在一貫道中稱為南海古佛;可見觀音在民間信仰的鼎盛,後又因其女性形象非常顯著,故被尊稱為「觀音媽」,又因為觀世音菩薩過去早已成佛,只是化現為菩薩濟世救人,故亦尊稱為「觀音佛祖」。

在佛教各種菩薩像中,觀世音菩薩像的種類最多,大概與祂有各種化身的說法有關;在《法華經普門品》有觀世音菩薩三十三相應化身之說,而在《楞嚴經》卷六則有觀世音菩薩三十二種化身之說,其實不論有三十三相或三十二化身之說,其名稱與意義大致相同;所以不論之後還有五十三相、百相之說,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就信眾而言,觀音的化身可以到千 萬億。

據明刻本《觀音三十二變相》中就有楊柳觀音、臥蓮觀音、持經觀音、施藥觀音、龍頭觀音、德王觀音、送子觀音、灑水觀音、不二觀音、一葉觀音、延命觀音、圓光觀音、威德觀音、合掌觀音、一如觀音、提蓮觀音、能靜觀音、眾寶觀音、普悲觀音、魚籃觀音、水月觀音、白衣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十八臂觀音、多羅尊觀音、阿摩提觀音等等,加上“普陀大力士”合計就三十三種不同形像 ,集成觀音三十三相。

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相應化身之說,出自《法華經普門品》: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

以上三十三觀音相是顯身與化身皆有。不管是三十三應現或化現,以觀世音菩薩的隨機應化,三十三身只是一個比喻說,事實上,以觀音之願力而言,祂能化現出無數無量的應化身相;若要分類來解釋即是三聖身、七天身、七人身、佛門四眾身、四眾婦女身、八部身等六類化身:

三聖身: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
七種天身:梵王身、帝釋天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門天身、執金剛神身。
七種人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童男身、童女身。
佛門四眾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
四眾婦女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婦女身。
八部身:天神身、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迦樓羅身、緊那羅身、摩睺羅迦身。

因為三十三觀音無法完全引經據典的呈現,所以有些名目並不是出自於經典,這三十三尊觀音可說是完全漢化的佛相;既然是後來創作出來的法相,又經過改朝換代的洗禮,觀音菩薩不同應化身的說法,不過是傳誦及翻譯者之間的詳簡增損的現象,對於觀音菩薩的慈悲化現沒有影響,各經所舉,亦不過列其大略,實際上由於眾生千差萬別,可以隨著時代不同、環境不同、身份不同,而作千變萬化的身相來迎合眾生、教化眾生、救濟眾生這才是觀音渡眾生的重點。

【補述】明清版本觀音三十二相與法華經所述三十三相相差不大:

四聖身: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
七種天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太子身。
八種人身:人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童男身、童女身、人身。
佛門四眾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
一眾婦女身:女主國夫人命婦大家身。
八部身:天神身、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身、摩睺羅迦身、非人身。

宋版三十三觀音並非化現各種形象,而是觀音菩薩本身不同形貌,而且不是密宗變化形相,只是以姿態、埸景與所持法器區別;此類觀音各相之間也不是嚴格區別,很多特徵並不是唯一的,有些觀音像圖既可作此解,亦可為彼說。

脅侍菩薩:善財與龍女,韋馱與伽藍。

 

01 楊柳觀音:佛身【避邪治病,除旱消災】

楊柳觀音又稱聖觀音、正觀音、藥王觀音,是觀音菩薩第一次顯化之身;右手持楊柳,左手持淨瓶、或結無畏印、或結定印,踞坐岩上或立身。

相傳中州地區民風敗壞,致使天怒人怨,旱災嚴重。觀音菩薩知道後,便前來點化民眾,顯現真身,並從玉淨瓶中取出楊柳枝,醮著甘露灑向四野,頓時天降大雨,解除旱情。表示觀音菩薩對眾生懷有慈悲之心,眾生如做錯了什麼事,只要誠心改過,就會得到菩薩的原諒與仁愛。

明清版,則將『楊柳觀音』一分為二:

楊枝觀音:一為單手持楊柳瓶,另一手結無畏印或定印;一為右手持楊柳枝,左手持直立淨瓶﹝或結無畏印、定印﹞;坐立不限。

寶瓶觀音:手持楊柳瓶或淨瓶者;坐立不限。

       

圖左為W-246 沉木:楊柳觀音;圖中為W-353 沉木:楊柳觀音;圖右為W-234 黑雞翅:寶瓶觀音。

       

圖左為W-553 黃花梨:寶瓶觀音;圖中為W-543 檀香佛龕:寶瓶觀音墜飾;圖右為J-124 碧璽:寶瓶觀音墜飾。

圖左為M-112 銅:寶瓶觀音。


02 龍頭觀音:龍身【天龍加護,五穀豐收】

以不同姿態乘龍顯聖於祥雲或海中,或釋為辟支佛身。相傳東海有一種頭像龍身像龜的怪物經常危害人間,觀音菩薩知道後,大發慈悲之心,決定為民除害,便來到東海將怪物降伏,並躍上龍頭怪物的背上現出寶相。於是,從此過上了太平日子的百姓便塑了一尊腳踏龍頭怪物的觀音菩薩像供奉起來。表示觀音菩薩法力無邊,樂於為民除害,保佑眾生安居樂業。

明清版則改稱『水龍觀音』:以不同姿態乘龍顯聖於祥雲或海中;坐立不限。

       

圖左為W-186A 印度老山檀香:九龍觀音;圖中為W-440A 印度老山檀香:龍頭觀音;圖右為J-132 紅瑪瑙:龍頭觀音。

九龍觀音典故:

九峰山位於浙江寧波穿山半島,是大陸江南最東端的山脈,與普陀山隔海相望;在九峰山南面連著一座太白山,相傳是太白金星煉丹之處;此地氣候不冷不熱,日照不陰不陽,山脈不高不低,陸海相接,陰陽相通,為煉丹最佳處所,太白金星 便於山巔上集天地之靈氣、融日月之光華、聚海陸之氤氳,用了九千九百九十年,煉就了乾坤仙丹,又稱乾坤珠。

相傳乾坤珠神力無比,得者必為天下霸主;神州九龍覬覦已久,因太白金星看管嚴謹,未能有機會下手。

有年三月初三,適逢王母娘娘誕辰,九龍趁太白金星赴蟠桃盛會之際,掀翻寶鼎竊得乾坤珠,唯九龍為奪珠稱霸,彼此爭搶不休,鬧得天覆地翻,百姓生靈塗炭;此事驚動天庭,玉帝大怒, 命太白金星率十萬天兵天將前往降伏。但九龍得了乾坤珠之後,不但神力無極、且變化無窮,以一變十、以十變百、以百變萬,須臾即變為十萬蛟龍,結成龍門陣與 天兵對陣大戰,鏖戰七七四十九日,勢均力敵,不分勝負;太白金星無奈,只得前向觀音大士求助。

大士隨即帶了善才與龍女前來助陣:善才童子在龍門陣前佯攻,機靈的龍女則化作彩鳳趁亂奪回乾坤珠,九龍失去寶珠後,再無神力相助,急忙向西逃竄,大士拋出一串佛珠套向九龍,將九龍化成了九條山脈﹝而九個龍頭即成了今日之九峰山﹞,然後一揚拂塵,將其中四龍之真身發往四海為四海龍王;二揚拂塵,將餘下的五龍真身發往五湖為五湖龍王;大士三揚拂塵,再將十萬蛟龍通通趕入大海;自此九龍改惡為善,造福黎民。

 

03 持經觀音:聲聞身【四諦開悟,修行證果】

又稱讀經觀音、經書觀音,箕坐岩上,右手持經卷若讀書,左手置於膝上;相傳唐朝末年,天下大亂,浙江臨安有個叫錢戮的人便招集鄉勇,保衛家鄉,但他怕背上犯上作亂的罪名而不敢起兵,觀音菩薩便托夢指點錢戮,並要他二十年後到天竺山接受點化;錢戮依言起兵,並建立了吳越國。他如約來到天竺山,卻只見到一個坐在石上念經的僧人,錢戮知道緣由後,便在那裡建了一座看經庵,內奉一尊觀音持經塑像。表示只要眾生多積功德,菩薩就會保佑眾生心想事成。

明清版,則將『持經觀音』一分為二:

持經觀音:手持經卷﹝若讀書狀﹞;坐立不限。

說法觀音:說法狀或手結說法印者皆可謂之;坐立不限。

       

圖左為C0403-201 紫砂:持經觀音;圖中為W-352 沉木:持經觀音;圖右為W-642 牛樟:說法觀音。

       

圖左為W-189 牛樟:說法觀音;圖中為W-560 高山香樟:說法觀音;圖右為W-658 香樟:說法觀音。

   

圖左為W-158 牛樟:說法觀音;圖中為J-146 牛樟:說法觀音,觀音佛首為翠玉。

 

04 圓光觀音:梵王身【正法真理,光慧伏災】

身後有火焰圓光,大放光明,合掌坐於岩石或蓮花上;相傳閩南有一山村,人們以打獵為生,但山中有一只怪獸,經常趁人們進山打獵時到村子傷害小孩;觀音菩薩知道後,便化身一個小孩來到村口,等怪獸進村傷人時,現出身後烈焰閃爍的寶像,將怪獸降伏;眾生只要臨危不亂,樹立必勝信念,觀音菩薩就會保佑眾生解除災難;或釋圓光為普門品中“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相應。

明清版則改稱『普照觀音』:身後有火焰圓光,合掌坐於岩石或蓮花上;坐立不限。

       

圖左為J-086B 翠玉:圓光觀音;圖中為J-086A 翠玉:圓光觀音;圖右為J-145 鐵龍生:圓光觀音。

 

十一面觀音【除病滅罪,增福導善】

圓光觀音還有另一化身為『十一面觀音』,廣受推崇,為六觀音之一。由於形象上具有十一頭面,所以通稱爲『十一面觀音』,在六道中主救度阿修羅道的一切眾生,全稱爲『十一面觀音菩薩』,又稱『大光普照觀音』;淵源於印度婆羅門教之十一荒神,或於西元五、六世紀頃摻入佛教。其十一面之配置有種種不同,前三面作寂靜相,右三面作威怒相,左三面作利牙出現相,後一面爲笑怒相,頂上之一面作如來相,又有二臂、四臂、八臂等異。



05 遊戲觀音:帝釋天身【得法自在,圓通無礙】

又稱三面觀音、遊戲三昧觀音;著天衣,佩帶瓔珞,頭戴寶冠,手持寶鏡,乘坐五色祥雲,右手支撐在雲上,左手置於膝上或置偏臍處;或言右腿交起,左腳下垂或平置,右臂搭於右膝之上,是謂遊戲坐姿,菩薩神通無礙稱為遊戲;或稱自在坐於祥雲上。

相傳觀音菩薩雲游到洛陽城內,取出一面寶鏡,聲稱只要人們拿出三文錢,就可以從鏡中照見自己的過去與來生,待人們一一照過驚疑不定之時,觀音菩薩現出寶相,但人們看到菩薩的相貌卻是有嗔有怒有喜,大不一樣。於是,人們便用菩薩沒有拿走的錢塑了一座三面觀音像供奉起來。表示觀音菩薩告誡眾生不要以為做了惡沒人知道,要多做善事,所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沒有人逃得了因果報應。與普門品中“或被惡人受,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相應。

圖左為W-357 香杉:遊戲觀音

 

06 白衣觀音:自在天身【萬德具足,濟度眾生】

又稱白衣大士;白衣坐赤蓮花或敷草岩上,右手結與願印,左手結定印或持白蓮花;相傳中原兵亂,無辜百姓死傷無數,到處都是孤魂野鬼,不得安寧。觀音菩薩在鬼節的那天來到中原,現出一襲白衣的寶相,超度冤魂。表示觀音菩薩懷有純淨的菩提之心,接引眾生前往西方極樂世界。或釋為比丘與比丘尼的化身。

明清版仍維持『白衣觀音』:凡著白衣者,皆可稱之;坐立不限。

       

圖左為W-464 香杉:白衣觀音;圖中為C0402-099 粉彩:白衣觀音;圖右為I-050 牙雕:觀音佛首墜飾。

       

圖左為Ore-052 翳珀:觀音佛首墜飾;圖中為P005 彩墨:十八羅漢朝觀音;圖右為Oil-007 油畫:白衣觀音。

 

07 蓮臥觀音:天大將軍身【自性清淨,慈顏善行】

又稱臥蓮觀音;在蓮葉上作臥姿或半臥姿;或言合掌坐於蓮花中;或釋為小王身;相傳有幾個盜賊偷光了某萬姓富豪家中觀音像上的寶物,便將塑像扔進了長江。金陵有個叫潘和的商人一心向佛,只求生個兒子,得到觀音菩薩點化的他來到江邊撈起了菩薩的法像,並將一塊石荷葉雕成蓮花寶座,但由於觀音法像已受到損傷無法直立,只好側臥在蓮葉之上。一年後,潘夫人如願生下一個男孩。表示觀音菩薩對有心向佛的眾生有求必應,求財者得財,求子者得子。

明清版,則將『蓮臥觀音』一分為三:

蓮臥觀音:凡為臥體或半臥於蓮花中,皆可稱之。

送子觀音:觀音懷抱男童;送子觀音之名,不見佛典。 實際上《普門品》內有此方面內容,因中國重傳宗孝養、遂有祈觀音得子的風習。觀音賜子、送男送婦畫面隋唐始見;抱嬰雕塑直至宋代尚無,明清出現最多。也有學者提出明代受基督教傳入影響:聖母瑪利亞懷抱聖嬰圖樣的出現,但是在中國傳統圖像內,觀音身邊總有善財童子或龍女,釋迦降伏的鬼子母訶帝利像旁也是多子,這些造型中都帶有送子像的因素,真實原因當然不可考,然而信仰內涵帶動了形象發展,在求子風潮之下,而後又出現麒麟送子。

麒麟送子:觀音懷抱男童,騎乘麒麟;或童子騎麒麟,觀音在側。【福祿兼收,有求必應】

   

圖左為W-059 黃楊:蓮臥觀音。

       

圖左為W-407 牛樟:送子觀音;圖中為W-432 黃楊:送子觀音;圖右為SS-078 高山:送子觀音。

 

08 瀧見觀音:大自在天身【清心養性,五欲不起】

又稱飛瀑觀音;在高山倚岩而坐,坐眺望流泉飛瀑;相傳杭州有個叫胡家莊的地方,有個農夫在耕地時挖出了一尊碧琉璃觀音像,便送到寺廟供奉起來。從此那裡便風調雨順,人畜平安。表示觀音菩薩關注眾生的苦難,保佑眾生五谷豐登,人畜安康。表普門品中“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之意。

明清版仍維持『瀧見觀音』:指標特徵描述不變。

   

圖左為W-758 香樟:瀧見觀音:圖中為W-626 鐵力木:觀音佛首墜飾。



09 施藥觀音:毗沙門身【給予施捨,福慧雙進】

又稱施樂觀音;常為右手拄頰深思或持藥草,左手置膝,為見蓮花之形者。表示觀音無時不在惦念世間疾苦,考慮拯救眾生;或釋為表普門品中“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相傳山東登州府瘟疫盛行,許多病人不治身亡。觀音菩薩化身賣藥的老翁前來救治,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才把瘟疫根除。表示觀音菩薩無時不惦念著世間疾苦,解救眾生於病痛之中。

明清版已不見『施藥觀音』,其右手拄頰坐姿與『如意輪觀音』相仿。

 

10 魚籃觀音:小王身【羅剎毒龍,諸鬼不侵】

又稱鯉魚觀音;腳踏鰲魚背上,手提盛魚的竹籃,或為手提魚籃的民間少婦形象。或釋為表《普門品》中“或遇羅剎鬼,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陝西東部一帶居住的人性喜打獵,對佛教缺乏興趣;大約在唐憲宗元和四年或元和十二年時,有位年輕貌美的女子來到此地,宣稱誰能在一個晚上熟記《法華經》中的《普門品》,她便委身下嫁;第二天早上,有二十個人通過測試,女子說不能一身嫁給這麼多人。於是她要他們再背誦《金剛經》;第三天,剩十個人通過考試,她再要求這些人在三天之內背誦整部《法華經》,這次只有馬郎通過測試。美貌女子答應嫁給馬郎,馬郎於是開始準備婚禮,並迎娶了女子;但是在圓房之前,女子突然死去,而且屍體很快就腐壞了,馬郎必須立即將她下葬。

幾天之後,一位身著紫袍的老和尚來到此地,要求馬郎帶他去看女子的墳墓。當和尚打開墳墓,並用他的手杖碰觸屍體,只見屍體的血肉早已腐爛,只剩下由一條金鍊子串起來的骨頭。和尚告訴圍觀的群眾,這女子是聖人示現,她來此是為了要解救他們脫離惡業;和尚用水將屍骨洗淨後,繫在杖上騰空而去。此後這裡的居民都開始信奉佛教;就像舍利子一樣,金鎖鏈串起來的骨頭是聖人明顯的標記,所以人們把她稱為“鎖骨菩薩”。

另有一說,宋朝蔡襄被貶為泉州太守。當時泉州洛陽江,時常有人渡江溺斃,蔡襄不忍,於是發願興建萬安橋﹝洛陽橋﹞,觀音菩薩化身為一位手提魚籃的美麗少女,向公眾籌募建橋經費,該化身被稱為「魚籃觀音」。這個故事因年代不符,個人認為應為穿鑿附會之說;或有人認為魚籃觀音馬郎婦觀音其實為同一個,這個問題將在馬郎婦觀音一節中,另行論述。

明清版,則將『魚籃觀音』一分為二:

魚籃觀音:限手提魚籃的民間少婦形象;坐立不限。

慈航觀音:以不同姿態乘鱟或鯉魚顯聖於海中;坐立不限。

       

圖左為W-063 黃楊:魚籃觀音;圖中為W-330 漂流木:慈航觀音;圖右為I-034 牙雕:慈航觀音。

   

11 德王觀音:長者身【心如琉璃,無憂無惱】

趺坐岩畔,右手持楊枝或菩提葉,左手置於臍前或膝上,是觀音化身中的長者身,象征著福與祿;表示觀音菩薩樂於滿足眾生的願望,保佑眾生福祿雙全。梵王乃色界之主,其德殊勝,故稱德王。

明清版將『德王觀音』改稱為『趺坐觀音』:凡趺坐無其他特徵者,皆可稱之。

圖左為M-038:德王觀音,或稱趺坐觀音、蓮座觀音皆可。

 

12 水月觀音:辟支佛身【無常無我,清淨涅槃】

又稱水吉祥觀音;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作觀水中月形狀,以喻諸法如水中月而無實體;或坐於石岩上,一手持未敷蓮花,一手結無畏印;立姿限乘蓮瓣浮於水面;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之居士身;相傳觀音菩薩在杭州城內的河中顯現寶像時,恰巧有一個叫丘子靖的畫家也在河邊觀看。為了讓世人共瞻菩薩寶像,他便將觀音菩薩在水月中示現的寶像畫了出來。後來不少百姓紛紛前來求畫,並供奉在家中。表示眾生只要心中有佛,觀音菩薩就會在眾生的身邊永保眾生的平安。

明清版則將『水月觀音』限定為坐姿,立姿「乘一蓮瓣浮於水上者」歸類為『渡海觀音』。

       

圖左為桃園琴社藏品紅酸枝:水月觀音;圖中為W-096 香樟:水月觀音;圖右為W-151A 黑雞翅:水月觀音。

圖左為C0402-002 德化白瓷:水月觀音,符合宋版描述之《坐於石岩上,一手持未敷蓮花,一手結無畏印》,較為稀罕。

 

13 一葉觀音:宰官身【得脫苦海,悠然自在】

又稱蓮葉觀音、南溟觀音;乘一片蓮葉漂浮水上,故有此名。相傳日僧道元自中國返日時,遇暴風於南溟時即默禱觀音,忽見大悲尊乘一蓮葉浮於海上,風浪遂止。及登岸,刻造所睹觀音像奉於南溟觀音寺,故有此稱。表示觀音菩薩為普濟眾生,不辭勞苦。

明清版將『一葉觀音』改稱為『蕉葉觀音』:凡乘坐於蕉葉或竹葉者,皆可稱之。

   

圖左為J-049 紫羅蘭:一葉觀音。



14 青頸觀音:婆羅門身【遠厄除病,滅罪延命】

又稱青頭觀音;倚靠岩石,左手執蓮華、右手揚掌、結跏趺坐;或為三面四臂,右持杖、蓮花,左持輪、螺,身色為紅白,頸為青色,著虎皮。相傳為觀音降魔解救眾生,為不使毒藥傳世害人而吞食龍王噴出的毒液,致使頸呈現青色;此故事取材自印度教大神溼婆吞服毒汁,拯救世間的印度神話。

另傳有個商人夢見一位一首三面的青頸菩薩對他說了四句偈語:逢橋莫停舟,逢油即抹頭。斗谷三升米,青蠅捧筆頭。他按菩薩的指點平安回家後,頭抹香油與妻子一起睡覺,晚上前來殺他的商人妻的情夫因聞到香油而誤殺了自己的情婦商人妻。官府懷疑商人殺了妻
子,要將他打入死牢,就在縣令落筆時,一群青蠅飛來抱住筆頭。縣令問明原由後,最終找到了真凶。表示觀音菩薩保佑眾生逢凶化吉,遇險化夷。

明清版已不見『青頸觀音』,為『千手觀音』、『持蓮觀音』取代。



15 威德觀音:比丘身【威德兼備,公正剛直】

箕坐岩畔,右手著地,左手持蓮花,另言右手持蓮花,左手持金剛杵;或釋為表卅三身中天大將軍身。表示觀音菩薩保佑眾生度過眼前的一切障礙和危難,從而走上平安的坦途。

明清版已不見『威德觀音』,為『逸坐觀音』、『持蓮觀音』所取代。

 

16 延命觀音:比丘尼身【延年益壽,除咒解毒】

頭戴寶冠設阿彌陀佛之聖像,倚水上之岩,置肘岩上,右手支頤,左手持赤檉柳;或言廿臂以示接引眾生。或釋為表普門品中“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相傳太倉有許多小孩患了痧疫,觀音菩薩知道有一種赤檉柳可以治病,便化成一位老翁前來送藥治病。當地人們為感謝菩薩的恩德,便塑了一尊手持赤檉柳的觀音寶像供奉起來。表示觀音菩薩樂於幫助眾生消除災難,保佑眾生延年益壽。

明清版已不見『延命觀音』,為『普賢菩薩』所取代。

 

17 眾寶觀音:優婆塞身【利益功德,福富滿盈】

又稱多寶觀音;右手支地,立左膝,左手放於彎膝上;或言自在坐於地上;或釋為表卅三身中之長者。相傳江北百姓凶殘貪財,觀音菩薩便化身一個帶著許多財寶的和尚前來點化。一伙貪婪的歹徒見到後,便把財物搶劫一空,沒想到財寶拿回家後全都化為灰燼。表示貧富自有天命,不可強求。只要是正當的願望,觀音菩薩都會讓眾生得到滿足。

明清版已不見『眾寶觀音』,為『逸坐觀音』所取代。

 

18 巖戶觀音:優婆夷身【避蛇蝮蠍,毒霧自去】

亦作岩戶觀音,端坐於岩洞中,靜思入定。或釋為表普門品中“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相傳有個叫吳璋的孝子為了尋找母親歷盡千辛萬苦。有一次,吳璋在途中被毒蛇咬傷,生命垂危,觀音菩薩念其純孝,便現出大慈寶相,將吳璋救醒,最終讓他們母子團聚。表示觀音菩薩保佑眾生免受蛇蠍等毒物的侵害。

明清版將『巖戶觀音』改稱為『竹林觀音』:凡於竹林中端坐或漫步者謂之。

   

圖左為W-429 烏心石:巖戶觀音。

 

19 能靜觀音:長者婦女身【心淨相寂,貪嗔不起】

佇立岩畔,兩手按一岩上,望海沉思;或言兩手相交,立於蓮台浮於海面。象征靜慧如海,不為煩擾所動。表示觀音菩薩保佑眾生度過世間的煩擾,求得內心的永遠安寧。或釋為表《普門品》中“為求金銀琉璃等寶物,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明清版將『能靜觀音』改稱為『海島觀音』:凡於海邊岩岸,望海沉思者謂之,坐立不限。

   

圖左為沉木:能靜觀音;圖中為I-030 牙雕:能靜觀音,若依明清版則分類於數珠觀音。



20 阿耨觀音:居士婦女身【智覺大慧,邪魔退散】

又稱南海觀音、普陀觀音、普陀大力士,左膝倚背在巖石上,兩手相交抱膝,遠眺海面;或言左單盤、立右膝、右手持念珠抱右膝、左手環置其上;佛教傳說阿耨達池位於瞻部州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記》亦有提及。阿耨觀音名即由此而來。或釋為《普門品》中: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相傳觀音菩薩來到南海普陀山面海靜修時,常常從海水中見到世間的疾苦和罪惡。於是菩薩便大發慈悲之心,決定到世間點化有緣之人。表示觀音菩薩洞察世間一切,解救眾生苦難。

明清版將『阿耨觀音』改稱為『數珠觀音』:又稱『念珠觀音』,凡持念珠無其他指標特徵者謂之。

   

圖左為H-009 角雕:阿耨觀音;圖中為J-059 和闐碧玉:數珠觀音,別名念珠觀音。


21 阿摩提觀音:宰官婦女身【卻退災厄,祈求福德】

又稱無畏觀音、寬廣觀音、威猛觀音,常乘白獅子而身放火光之像,三目四臂,前二手持分持鳳頭箜篌、右上持白吉祥鳥、左上持摩竭魚。為密宗所奉,表無畏之義。或釋為表卅三身中之毗沙門身。相傳觀音菩薩雲游到河南登封縣時,正碰上李全的軍隊攻打少林寺。為使佛門淨地免受兵禍,觀音菩薩便在山頂現出提棒騎獅的寶相,幫助少林寺僧殺退敵兵。後來,少林寺內便供奉一尊手提寶棒怒目嗔容的觀音塑像。表示觀音菩薩匡扶正義,懲治邪惡。所謂邪不壓正,只要正氣凜然,就能無畏無敵。

明清版將『阿摩提觀音』改稱為『獅座觀音』:指標特徵完全不變,只是獅子不再限定為白色﹝只要不是青色即可,易與文殊菩薩混淆﹞。

『阿摩提觀音』或『獅座觀音』均為阿彌陀佛的憤怒相,而觀音自身的憤怒相則為三面八臂的『馬頭觀音』,或稱『馬頭明王』;主要功德為:降伏羅剎、鬼神、天龍八部之一切魔障,消無明障、瘟疫、病苦、免一切惡咒邪法等。修持此本尊法,可獲無痛苦之大樂空性成就果位。諸本尊中唯有馬頭明王在髮際上有一或三個馬頭。此表徵為噉食一切眾生無明罪障,摧破諸恐而現之形。

 

22 葉衣觀音:婆羅門婦女身【長壽無病,安鎮宅第】

敷草坐岩上,身穿千葉衣;二臂者,右手持杖,左手持索;四臂者,右一手持吉祥果,右二手結與願印,左一手持鉞斧,左二手持罥索;三面六臂者,各面皆為三目現喜怒相,右一手持金剛杵,右二手持鉞斧,右三持箭,左一手持罥索及作期剋印,左二手持貝葉樹枝,左三持弓。古印度東南部就有一個夏帕拉族,以樹葉為衣。婆羅門教女神亦有此形象。相傳觀音身披一件八萬四千功德衣,把眾生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記錄下來。表示觀音菩薩無時不關注眾生所做的一切,行善積德的眾生最終都會得到好的報應。

明清版『葉衣觀音』指標特徵完全不變。

       

圖左為W-082 牛樟:葉衣觀音;圖中為W-390A 楓木:葉衣觀音;圖中為W-390 楓木:觀音浮雕描金壁飾。

 

23 琉璃觀音:童男身【消災解厄,臨危救急】

又稱香王觀音、高王觀音、氽來觀音;形象為兩手捧一琉璃壺,乘一蓮瓣浮於水上。或釋為表三十三身中自在天身,相傳一峰和尚得到觀音菩薩點化後,便雲游四海,宣揚佛法。有一次,他來到東海之濱,正想找一塊奇石雕刻觀音寶像,卻見海浪之間飄來一尊琉璃觀音像,他便撈起來送到附近的寺廟中供奉起來。表示心誠則靈。只要心誠,觀音菩薩就會幫助眾生實現自己的心願。

明清版將『琉璃觀音』改稱為『如意觀音』:凡手持如意者皆謂之;坐立不限。

       

圖左為W-413 肖楠:如意觀音;圖中為W-790 紅櫸:如意觀音;圖右為C0402-017 粉彩:如意觀音。

       

圖左為J-111 豆青翡翠:如意觀音墜飾;圖中為J-114 南非紅碧玉:如意觀音墜飾;圖右為豐田玉:觀音墜飾

 

24 多羅尊觀音:童女身【定慧喜悅,增福才智】

又稱多羅觀音、多眼觀音、救度母觀音,多羅意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合掌持青蓮花,首有髮髻,為密宗所奉;或為綠度母造型。或釋為《普門品》中“或值怨賊繞,各值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象征觀音菩薩能夠觀照世間一切,無所不察。表示觀音菩薩知曉世間的一切善惡,並對眾生懲惡揚善。

明清版已不見『多羅尊觀音』,一般以『綠度母』之姿傳世較廣。

       

圖左為W-752 紫檀:喜悅度母;圖中為M-143 白銅:綠度母;圖右為M-019 風磨銅:綠度母。

 

25 蛤蜊觀音:天神身【悲智雙運,萬行具足】

居於兩扇蛤蜊殼中,或乘於蛤蜊之上渡海。表三十三身中菩薩身。相傳唐文宗愛吃蛤蜊,地方官吏便藉進貢蛤蜊為由而魚肉沿海漁民。觀音菩薩便隱身蛤蜊內,文宗見到蛤蜊內的觀音寶像後,大驚之餘,便下旨取消進貢蛤蜊。表示觀音菩薩對眾生懷有憐憫之心,樂於救苦和勸善。

明清版將『蛤蜊觀音』改稱為『渡海觀音』:乘一蓮瓣浮於水上;坐立不限。

   

圖左為W-250 楠木:蛤蠣觀音;圖中為I-049 牙雕:渡海觀音墜飾。

 

26 六時觀音:居士身【時刻祈禱,湣護眾生】

居士裝束,右手持梵筴,左手執摩尼寶珠;以佛教徒每日六時(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奉供不斷,表示觀音菩薩在這六時之中格外掛念護佑眾生,並普為施惠。

明清版將『六時觀音』改稱為『貝葉觀音』,梵筴本意即指貝葉經,故其指標特徵描述不變。

   

圖左為C0402-001 德化白瓷:六時觀音;圖中為W-724 紫檀:六時觀音,佛首為銅鎏金 。

 

27 普悲觀音:夜叉身【施予歡樂,平等普慈】

又稱普慈觀音,衣端受風,立於山巔像,雙手垂於前方或隱於法衣內,或釋為大自在天身寶相。象征三界的最高神祗。表示觀音菩薩對眾生懷著一視同仁的慈悲之心,保佑眾生平安度世。

明清版已不見『普悲觀音』,改為『千手觀音』,又稱『大悲觀音』,凡十臂以上者,皆可謂之千手觀音 ;而其中又區分為二:

千手千眼觀音【大悲無礙,廣大圓滿】

千手千眼觀音造像並非真有一千隻手臂和一千只眼睛,而是採取變通的辦法,即在菩薩的兩手外,左右各塑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實為四十臂四十眼,再各配上《二十五有》(佛教認為三界中有二十五種有情存在環境,包括四洲、四意趣、六欲天等),如是相乘而成為千手千眼之數。

準提觀音【心性清淨,無量智慧】

又作尊提,又稱七俱胝佛母、天人丈夫觀音,道教則稱十八手觀音;準提有二、四、六、八、十、十二、十八、三十二、八十四臂之不同法相,依儀軌以三目十八臂為準則,十八手觀音則為二目十八臂為準則;藏傳准提為四臂,坐蓮台,兩手安膝上、持缽,另手施無畏印,另手置胸前持蓮花,花上安梵筴。

 

       

圖左為W-201 沉木:普悲觀音;圖中為W-797B 黑酸枝:準提觀音;圖右為W-613 紅豆杉:千手觀音。

       

圖左為W-580 綠檀:千手觀音;圖中為W-172 香樟:十八手觀音。



28 馬郎婦觀音:乾達婆身【布施除障,福聚無量】

美貌婦女立像,右手持法華經,左手持人頭骸骨,表三十三身中的乾達婆身;北宋葉廷珪的《海錄碎事》,該書卷十三上《馬郎婦》條記載:昔有賢女馬郎婦,於金沙灘上施一切人淫。凡與交者,永絕其淫。死葬,後一梵僧來,云:「求我侶。」掘開,乃鎖子骨。梵僧以杖挑起,升雲而去。

佛家最講慈悲,其六度第一即是布施,有以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之分別,也有以內布施與外布施來區別。總之,把財物、知識技能施捨給別人是比較容易做到的。涉及自己的修為則有一定難度,而要把自己整個肉身都布施出去,則是最難以做到的,這就等同於以身飼虎一般;從最初的順緣、狎遊,改變成了先是順從大眾的愛慾之心,然後誘導世俗之人誦讀佛經,起念信佛;雖以美色進行誘惑,但是最終並不真正順從世人的慾望,而是堅守童貞。

然而佛教眾普遍不能接受觀音化娼,以《性》作為方便法門,傳法度人,懲惡勸善﹝正如基督教及天主教堅持聖母瑪麗亞沒有性行為一樣,這真是太不科學了,所以稱為神話﹞,漸漸將 『馬郎婦觀音』與『魚籃觀音』混淆,其二者真正之差別,在於故事中有沒有性行為的情節而已。

明清版已不見『馬郎婦觀音』,應是刻意隱去而併入『魚籃觀音』。

 

29 合掌觀音:阿修羅身【度化眾生,集中心思】

合掌立像。象征觀音菩薩時刻心懷著眾生的疾苦。表示觀音菩薩樂於化解眾生的一切苦難,實現眾生的良好願望。

明清版『合掌觀音』指標特徵完全不變:雙手結合掌印,限立像。

       

圖左為W-176 山麻:斧雕合掌觀音;圖中為W-100 椿木:合掌觀音;圖右為Ore-003 水晶:合掌觀音吊飾。

 

30 一如觀音:迦樓羅身【消雷掣電,降伏邪魔】

右手為說法印,左手為定印,立姿為乘蓮座於祥雲中飛行,坐姿為立左膝,有降伏雷電之姿。普門品中有:“雲雷鼓掣電,降雹澎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配圖的經本多畫有雷電降電與觀音埸面。寓意不二為一,不異為如,是為一如,即真如之理。表示觀音菩薩觀照眾生的一切,對眾生一視同仁的懲惡揚善。

明清版,則將『一如觀音』一分為二:

升蓮觀音:凡乘蓮座於祥雲中飛行者稱之,坐立不限。

蓮座觀音:凡乘蓮座而無其他指標特徵者,坐立不限。

       

圖左為C0402-084 德化白瓷:蓮座觀音;圖中為W-809 肖楠:蓮座觀音;圖右為Other-063 蓮座觀音。



31 不二觀音:緊那羅身【金剛守護,萬物同一】

身著天衣,雙手相叉或低垂,立於蓮葉之上,飄然自得地浮於水面;表執金剛身,寓意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最高。表示觀音菩薩道行精深,佛法無邊,保佑眾生消災消難,福壽無邊。

明清版將『不二觀音』改稱為『桃源觀音』,指標特徵描述不變:身著天衣,雙手相叉或低垂,立於水面者﹝取消乘蓮葉之限制﹞。

   

圖左為W-213 沉木:不二觀音。

 

32 持蓮觀音:摩睺羅迦身【本誓因緣,神聖吉祥】

手持一蓮花、蓮莖或蓮蓬,站或坐在蓮葉上,多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顯示寶相表童男童女身。寓意觀音菩薩慈悲為懷,引度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明清版『持蓮觀音』指標特徵完全不變:手持一蓮花、蓮莖或蓮蓬;坐立不限﹝取消乘蓮葉之限制﹞。

圖左為SS-010 巧色荔枝芙蓉:八仙朝南海,其中的觀音即為宋版持蓮觀音。

 

33 滴水觀音:執金剛神身【滅除煩惱,免卻水難】

又稱灑水觀音,右手作法印或持楊枝,左手持瓶作瀉水狀,另言右手持灑水杖,左手持灑水器;表《普門品》中“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明清版『滴水觀音』指標特徵完全不變。

       

圖左為SS-057 旗降:滴水觀音;圖中為W-769 黃楊:滴水觀音;圖右為W-195 牛樟:滴水觀音。

   

圖左為C0402-083 德化白瓷:滴水觀音;圖中為M-045 白銅:滴水觀音

 

在以上卅三觀音之中,只有白衣、青頸、多羅尊、葉衣、阿摩提五觀音於經軌有據;就個人看法,宋版的分類較符合邏輯,而且應化身相對合理,而明清版則是經過七百年的漢化與簡化,無異是宗教推廣普及下所催生的產物;在雕刻神佛的過程中,因為個人不接受訂製,所以每一尊神像所刻劃出來的線條,都是我的心情;個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每一位信眾所膜拜的應化神明,都是對照自己意念的寫照。

【結論】

關二爺代表忠義,媽祖代表救助,佛祖代表慈悲,而觀音對個人而言,代表大愛,代表美;附上自己整理的三十三相一覽表。

除了三十三相之說外,另有六觀音之說;顯教天台宗認為,六觀音指的是大悲觀音﹝千手觀音﹞、大慈觀音﹝聖觀音﹞、獅子無畏觀音﹝阿摩提觀音﹞、大光普照觀音﹝圓光觀音﹞、天人丈夫觀音﹝準提觀音﹞、大梵深遠觀音﹝如意輪觀音﹞;而在密教東密六觀音指的則是千手觀音、聖觀音﹝楊柳觀音﹞、馬頭觀音﹝馬頭明王﹞、十一面觀音 ﹝圓光觀音﹞、準提觀音﹝道教稱為十八手觀音﹞、如意輪觀音,若再加上不空羂索觀音﹝等引金剛﹞則為七觀音;若再加毗俱胝觀音﹝白度母﹞則為八觀音;其中『如意輪觀音』、『不空羂索觀音』與『毗俱胝觀音』列於此處補述。

 

34 如意輪觀音【富貴資財,勢力威德】

六觀音之一;手持如意寶珠,象征能生世間與出世間之二種財寶,以布施眾生;手持金輪,象征能轉無上妙法以度眾;計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等多種,比較常見的是一面六臂像。

 

35 不空羈索觀音【大慈大悲,普渡眾生】

七觀音之一;以手持不空羈索而得名,象征菩薩本慈悲之心,以從不落空的羈索,在生死苦海中釣取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到達涅槃彼岸;形象為一面二臂﹝四臂、六臂、十臂、十八臂﹞、三面六臂、三面十臂等等,最普遍的是一面三目八臂像。

 

36 毗俱胝觀音【治病延壽,智慧福德】

八觀音之一,又稱毗俱胝天女;毗俱胝,意譯皺眉,謂此天女從觀音額上皺紋中出生;天女現三目、四手忿怒形像,右邊一手垂數珠鬘,一手作施願印,左邊一手持蓮華,一手持軍持。面有三目,如摩醯首羅像,首戴發冠,如毗盧遮那發髻冠形。

一說毗俱胝觀音即為白度母;一面二臂,顏容端正,法相寂靜,乃佛教中治病延壽事業的本尊菩薩之一,身相白色 為息災之意,全身有七只眼睛,雙手雙腳各有一眼,第三只眼睛則在眉心中央,額上一目觀十方無量佛土,其餘六目觀六道眾生,故又稱為「七眼佛母」,照見一切瘟疫疾病的緣起,從而消滅之。

   

圖左為W-390 B 楓木:毗俱胝觀音。

 

37 四臂觀音【息災增福,懷眾誅惡

又稱六字觀音;四臂觀音為藏密大悲觀音的主尊,代表大悲、大智、大力;白色的身軀代表清淨無瑕,兩臂合十於胸前,並持如意寶珠,代表滿足眾生所求;後兩臂,右手持水晶念珠,代表救渡眾生出輪迴,左手持蓮花代表淨化一切煩惱,同時四臂亦代表著「息、增、懷、誅」四種佛行。

四臂觀音為觀世音菩薩的一種應化身,身著綢緞及纓絡(莊嚴報身相);白色的身體代表清淨無瑕的身言意、前兩臂合掌當胸並持如意寶珠(或為法螺)、後兩臂高舉至肩,右後手持一串水晶念珠,代表無止盡的救渡眾生出離輪迴、左手持一白蓮(藏名烏巴拉花),代表淨化一切煩惱。

四臂另代表四種佛行:息、增、懷、誅。頭頂上的五方佛冠代表五方的智慧;金剛坐姿(雙腳掌向上的盤腿)代表穩固禪定的境界。以上六種裝飾是為六度萬行「六度波羅蜜多」的成就;坐在月盤上,代表慈悲方便的法。其下的蓮花則是象徵清境的境界,低目慈視莊嚴。

其心咒為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用以加持、淨化六道眾生的惡業、惡習及惡障,走向六成就悉地。

圖左為W-660 雲杉:四臂觀音。

 

38 阿嵯耶觀音【善良慈悲,美麗智慧

又稱細腰觀音;阿嵯耶觀音是舊時南詔國、大理國最重要、最受尊崇敬仰的一位神祇,其造型非常獨特:高聳髮髻中安住阿彌陀佛,縷縷細密的秀髮,細腰顯足,上身袒露,下身著輕紗,身上佩有瓔珞,項圈,手結「妙音天印」,與唐宋觀音造型、藏傳觀音造型迥然不同,為鮮明的雲南地方觀音圖像的一大特色,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

在我國數十種觀音造影中,早期多男性菩薩,唐宋以後,逐漸為女性菩薩,性徵明顯;而大理「阿嵯耶觀音」的性徵卻很大難辯視,他曾化身為男性梵僧和鑄像老人,也曾化身為女性負石退兵的老奶。服飾上也差別很很大,各地觀音多為披巾著袍,而「阿嵯耶觀音」上身露,下身穿裙,頭戴飾有阿彌陀坐像的菩薩冠,赤足。經過國內外學術界研究認為:「阿嵯耶觀音」的造像可能有印度尼西亞、老撾的佛教造像的影響,但又具有很強的大理特點。

在大理地區佛傳故事中阿嵯耶觀音的傳說是最多的;說他曾用智慧戰勝了專吃人眼的惡魔羅剎,締造了千年依舊的三月街「觀音古市」;說他曾化為梵僧為細奴邏父子授視,使之創建了十三代南詔的治理;說他曾賜予南詔公主風瓶,想吹開洱海水去看望化為石騾的情人蒼山獵人;說他也曾助段思平避開大楊明的追殺,又得神槍、寶馬,建立起傳了廿二代的大理國,說他曾化為身負巨石嚇退敵失而使大理人避免了戰禍。不難看出這些觀音傳說中,都包含著大理地區對觀音的敬意。

關於阿嵯耶觀音,南詔國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遠古時期,大理地區一片荒涼,為作惡多端的「羅剎」所佔據。後來,從西方的「妙香國」來了一位老和尚,牽著一條小狗,找到羅剎,說:「我從西方來,想在您這討塊袈裟大的地面容身。」羅剎一想,袈裟能有多大?隨口答應。只見老和尚將袈裟向天一擲,煞那間袈裟四周伸展,鋪天蓋地。羅剎急了,吹起妖風,想捲走袈裟。又見小狗騰空一躍,轉眼間四腿伸展,鎮住袈裟。羅剎反悔,與老和尚鬥法落敗,被囚禁於點蒼山下;而後老和尚化身為巍山農戶細奴羅的師傅,輔佐他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並在祭銅柱大典中現出真身。由此,南詔國將其尊為「阿嵯耶」,後來衍化為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阿嵯耶觀音」。


39 毗盧觀音大光明藏, 覺行圓滿

毗盧觀音之稱名,意為頭戴毗盧冠的觀音,其圖像的出現,並非出自經典所載。

觀音的信仰與觀音造像,雖在南北朝至隋唐之際已流傳中國,但當時或依《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的典據,作為阿彌陀佛的脅侍菩薩,或依《妙法蓮華經》而作尋聲救苦,隨時變現施渡的形像。此時的觀音像,頂上多不戴冠帽。即使到了唐代以後,依《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載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所參的觀音菩薩,在圖像上,亦不戴冠,更不戴毗盧冠。

武則天主持八十華嚴的譯述,《華嚴經》的教主稱毗盧遮那佛,所彰顯的法界觀,一多相即、不一不異、圓融無礙,此思想已開始流傳於京洛一代。其後開元年間,善無畏、金剛智、不空金剛三大士,先後齎持密教經典至長安,從事譯經,其中所譯《大日經》在胎藏界的大日如來,造形為長髮,戴寶冠,胸前飾瓔珞等,是菩薩形的如來。大日如來,即毗盧遮那佛,所戴寶冠,即毗盧冠。

戴毗盧冠的毗盧佛其身旁常配有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而形成華嚴三聖像。

而自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出現文殊、觀音、普賢等三菩薩並立的雕像,此合稱「三大士」題材的圖像,遂流傳下來,三大士像正中的觀音菩薩,其實是取代華嚴三聖像中的毗盧遮那佛。

經典中的觀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而又無礙自在、變化多端,在《圓覺經》中,更載觀音多生多劫前,早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觀音自是已臻「佛格」,得以取代毗盧遮那佛,而既是毗盧遮那佛,自然戴上了毗盧冠,而稱「毗盧觀音」。

毗盧冠,又稱五佛冠,以圓形冠帽四周分格成五份為度,每份製作一尊佛像,依方位,分別是東方阿閦如來、西方阿彌陀如來、南方寶生如來、北方不空成就如來、中央釋迦如來。五佛面向五個方向,頂上的五道光芒,射向五個方向,是表現「毗盧遮那」,即「光明 遍照」的原始意涵。

元明之際,戴毗盧寶冠的觀音,已經流傳於南北各地,浙江普陀山、泉州開元寺等的觀音造像,也經常出現毗盧觀音,在明末清初之際,藉苦行僧之手,一尊一尊的渡海到了臺灣,立基建寺成為觀音道場,是臺灣先民墾拓的精神依止。

   

圖左為W-726 榆木:毗盧觀音;圖中為W-591 紅豆杉:毗盧觀音佛首。

詳盡的觀音三十三相圖示,請參閱 http://www.jadergun.net/page_9.htm

 

地藏菩薩:

又稱地藏王菩薩,音譯為「乞叉底蘗婆」,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而得名。又因其發有「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大願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菩薩、幽冥教主。

地藏菩薩過去生中,曾為婆羅門女、光目女、小國國王等身,因發弘大誓願而成就菩薩位;釋迦牟尼佛說法時,受囑咐教化娑婆眾生,在娑婆世界示現菩薩身十方應化,直至彌勒菩薩於娑婆世界成佛,故佛教造像中將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合稱「娑婆三聖」。

處事堅毅不拔的態度,好比大地,以果敢的決斷力救濟三界六道(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的一切眾生,地獄不空,自己決不成佛的菩薩。

脅侍:道明尊者,閔公尊者。

       

圖左為W-300A 日本杉:地藏王菩薩;圖中為W-699A 檀香:地藏菩薩;圖右為W-655 日本杉:唐風地藏菩薩。

       

圖左為BB-405 核雕:地藏神龕;圖中為W-681 黃楊:地藏菩薩;圖右為W-792 黃檜:大願地藏。

圖左為P067 彩墨:地藏菩薩來迎圖。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菩薩、曼殊室利菩薩、聞隨師離菩薩,亦稱妙吉祥菩薩,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妙樂」,「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而「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

在佛教中,文殊菩薩被視為三世古佛、七佛之母。《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云:「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根據佛教經典,文殊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前早已成佛,是空寂世界的「大身如來」、平等世界的「龍種上尊王如來」,現在世為「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在燃燈佛將成佛時,倒駕慈航為「妙光菩薩」,為燃燈佛說法,如今化現為菩薩,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未來文殊師利還要在無垢世界成佛,號「普現如來」,故文殊師利菩薩是三世古佛。文殊在往昔時,曾為七佛之師;《處胎經》云:「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立,故我為菩薩。」義為古佛乘願再來,助佛渡眾。妙吉祥於古印度舍衛國誕生時,出現十種吉祥之瑞兆:一、光明滿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湧七珍,四、神開伏藏,五、雞生鳳子,六、豬誕龍豚,七、馬產麒麟,八、牛生白澤,九、倉變金粟,十、象具六牙;故稱為妙吉祥。佛經曾記載文殊啟發善財童子一路向南與善知識參學,又教化龍女八歲成佛,及領導阿難尊者於鐵圍山結集大乘經藏。

文殊的形象為駕青獅、持寶劍,騎獅表威猛,持劍表智慧。文殊在佛教中是智慧的象徵,其注重一切般若,被稱智慧第一。一般在造像中,文殊作為脅侍位於釋迦佛的左側,與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並稱為華嚴三聖。

釋迦牟尼佛曾在經中預言了文殊菩薩將住在中國五臺山(清涼山),故五臺山被視為文殊道場。漢明帝時,攝摩騰及竺法蘭二聖僧來震旦(中國),帝問:「此土豈有聖人居化耶?」曰:「清涼山為文殊大士所居。」故建伽藍,度僧居之。於中台有智慧燈,虔誠拜之,即現奇蹟。

文殊菩薩指導的弟子很多已成佛,所以經中常稱祂為佛母、諸佛之師。但為方便教化,利益眾生,現乃倒駕慈航,化作菩薩。

文殊菩薩的造像一般是天人衣著,頂結五髻或者戴「五佛冠」表佛五智,騎獅表示威嚴猛厲、所向披靡、無堅不摧、戰無不勝,持劍或手持如意、金蓮;相傳著名的滄州鐵獅子(又名:鎮海吼),本來也是鑄造為文殊菩薩座騎。或作一手持經典,一手執寶劍,意為智慧無礙。持劍在佛教中有重要表徵意義,象徵以智慧劍斬煩惱結。在玄奘所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把般若比喻作能斬斷金剛的利器,文殊師利就是智慧的化身,祂自己的非凡成就以及教人成佛之豐功偉業,無不是憑藉著智慧這把利劍。學佛者無不祈望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只有修智慧,才能明是非,除十惡,修十善,離塵垢,淨性體,度有情,入涅槃。而這把利劍,就是透過五蘊,照見空性,色空不二,有無圓融,一行三昧,常樂我淨。

藏傳佛教中,文殊菩薩形像通常右手持劍,左手持蓮花,花上有一部經典,代表智慧的思維;其十大願如下:

一、先為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

二、得令富貴果報圓滿。

三、兄友弟恭,慈心不殺。

四、聽學大乘,讀誦尊經。

五、轉教群品,願至菩提。

六、我亦作師僧子弟、和尚、阿闍梨、同學、伴侶。

七、受我法教,學我威儀。

八、取我禮節,令發勝願。

九、迴向大乘,學習菩提,漸成佛道。

十、於是我作他、作大臣、官長,理務世俗。一一清正於國忠孝,悉共有緣,歸向菩提,得值三寶,令發菩提之心。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曾譯遍吉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薩,與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右、左脅侍,被稱為「華嚴三聖」。從《法華經・普賢勸發品》描述:普賢菩薩來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至娑婆世界參加法華經聖會。故有推論普賢菩薩來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淨土。

日本真言宗人士認為衛護佛門的金剛藏王菩薩(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化身,密教是由金剛薩埵所開創。有一說金剛薩埵為大勢至菩薩或其他佛、菩薩所示現。又有一說,藏傳佛教中的寧瑪派認為,普賢菩薩是普賢王佛的報身。

普賢菩薩的法像一般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蓮花或玉如意,左手結施願印,半跏趺坐於六牙白象之上。

曾發十大願王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且此十大願永無止息,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而十大願王,無有窮盡。

寒山拾得:

寒山,唐中後期的僧侶,能作詩,隱居於浙江天台山的寒巖洞(寒山)。因姓氏、法號不詳,人稱「寒山」,又稱「寒山子」或「貧子」,唐人編集《寒山子詩集》與宋僧贊寧著《宋高僧傳》有傳。

拾得,本是棄兒,天台國清寺豐干禪師外出時拾回收養,故稱「拾得」,後來出家,成為國清寺的和尚,掌管食堂香燈。

寒山與拾得兩位合稱和合二仙,亦稱和合二聖,為掌管和平與喜樂的神仙;相傳兩位高僧因為情感融洽,故能保佑世間朋友友誼長存,情侶情意綿長。

傳說中寒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拾得是普賢菩薩的化身。清朝雍正帝冊封寒山為「妙覺普渡和聖寒山大士」簡稱「和聖」,拾得為「妙覺普渡合聖拾得大士」,簡稱「合聖」;由於兩人曾入主蘇州普明院,廣興佛法。後普明院易名為「寒山寺」以紀念之。

傳世忍耐歌:

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無普賢,拾得定是。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圖左為W-727 桂蘭木:普賢菩薩;圖中為W-727 桂蘭木:文殊菩薩;圖右為「寒山拾得忍耐歌」。

   

圖左為SS-019A 峨嵋:和合二仙(寒山與拾得) ;圖中為W-062 黃楊:和合二仙(寒山與拾得)。

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又譯為得大勢菩薩,簡稱勢至菩薩,又稱「大勇大勢至菩薩」。以智慧光普遍照一切,令眾生離三途,得無上力;又彼行時,十方世界一切土地皆震動,故稱大勢至,據《觀無量壽經》,祂恆念阿彌陀佛,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使人得到無上力量、威勢自在,接引眾生往生淨土。大勢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八大菩薩之一,因以念佛修行證果,被淨土宗奉為法界初祖。大勢至菩薩造像多樣,或有持貝葉經、持如意者,但最多者是手持蓮花,頭戴天冠,而天冠中有一寶瓶,內盛不可思議的光明,能夠普現諸佛的事業。《觀無量壽經》:「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

圖上為 M-063 白銅:大勢至菩薩。

 


 

明王部:

明王,又作金剛明王、持明王、忿怒尊、威怒王,是佛陀、菩薩的忿怒化身(教令輪身),而密宗修行者經常以明王為本尊,女性明王稱為明妃,通常是明王的伴侶。

明王的明,為智慧光明的意思,亦可指真言陀羅尼;王,則是尊勝、具威力的意思,是對於君主或皇帝的一種尊稱。明王的意思即為真言陀羅尼的持有者,或者能以智慧摧破煩惱業障之主。

明王在佛教中歸屬在佛部、菩薩部之下,屬明王(鬼神)部,共三十四尊,屬於佛、菩薩的忿怒化身,為其降服妖魔的忿怒形像,以護衛佛門為己任,使用善巧方便方法教化、調服不信從佛法的剛強眾生;然而研究密宗者皆知,並非每一位佛、菩薩皆有對應的憤怒形象,依各種教派經典,或有不同的說法,部分或有重複,亦有二佛合體化身,創意無窮。

流傳較廣者,分別對應於五方如來,稱為五大明王,又稱五大尊或五忿怒:

不動明王:中央毗盧遮那佛之憤怒化身,能降伏一切諸魔。

降三世明王:東方阿閦佛之憤怒化身, 三面八臂,腳踏大自在天〔濕婆〕,能斷煩惱、所知障。

大威德明王:西方阿彌陀佛之憤怒化身, 六面六臂六足,騎乘水牛,能降伏人魔,斷人法二執;一說為文殊菩薩之憤怒化身。

軍荼利明王:南方寶生佛之憤怒化身, 一面八臂,能降伏五陰魔,斷我執,保佑疾病痊癒與長壽。

金剛夜叉明王:北方不空成就佛之憤怒化身, 三面六臂,能降伏地魔,斷俱生分別之惑。

另有八大明王,十大明王之說,在此不贅述,僅列舉常見明王:

孔雀明王:漢傳佛教與東密認為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也稱大孔雀明王菩薩、佛母大孔雀明王、孔雀多羅菩薩、孔雀度母,簡稱孔雀明王。能消除毒害、消除病苦、護國息災、祈雨停雨等;形象為一面四臂,頭向東方,白色,著白繒輕衣,以頭冠、瓔珞、耳璫、臂釧等種種來莊嚴,乘金色孔雀王,結跏趺坐於白蓮華上或青蓮華上,現慈悲相。右邊第一手執開敷蓮華,第二手持俱緣果,左邊第一手當心,掌持吉祥菓,第二手執三、五莖孔雀尾。

穢跡金剛明王:釋迦牟尼佛之憤怒化身,穢跡金剛有三面,八臂,九眼,身子是青黑藍色,赤髮豎立,在八臂上各纏上八條龍。兩手當胸結印,右結開山印,左結都攝印,餘六臂各執法器:金剛鈴、金剛杵,寶輪,寶印戟、羈索與寶劍,左腳踏住一個大山頭,右腳空翹立,欲騰空之狀。全身發出光明,面露忿怒狀。

大輪明王:彌勒菩薩之憤怒化身,能排除眾生的一切業障,以清淨圓滿戒品為本誓;頂戴冠上面有逆立的火髮,左手持獨鈷杵,右手高舉大法輪(法輪代表佛教的真理教義)。

馬頭明王:觀音菩薩之憤怒化身,印度教則認為馬頭明王是毗濕奴的化身之一,代表智慧:主要功德為:降伏羅剎、鬼神、天龍八部之一切魔障,消無明業障、瘟疫、病苦、免一切惡咒邪法等。修持此本尊法,可獲無痛苦之大樂空性成就果位。諸本尊中唯有馬頭明王在髮際上有一或三個馬頭。此表徵為噉食一切眾生無明罪障,摧破諸恐而現之形。

無能勝明王:地藏菩薩之憤怒化身,密號勝妙金剛,意為「不被任何東西所打倒」。

步擲金剛明王:普賢菩薩之憤怒化身,以右手把一旋蓋,左手把金剛杵,遍身作虛空色,放火焰。

愛染明王:毘盧遮那佛與金剛薩埵(普賢菩薩)合體的金剛化身,身色如日暉,表示敬愛、慈悲的意思;住於熾盛輪火,象徵勇健菩提心。具三目,表法身般若解脫三種妙德;忿怒眼、威怒視,乃對於違背菩提者,予以降伏。頭戴獅子忿怒冠,表降伏一切障礙無畏自在;冠上有五鈷金剛鉤,五鈷,象徵眾生本具的五智;鉤,則鉤召懷法為主旨。五色華髻垂覆於耳,表五種悉地成就,亦表五部如來之妙德;具六臂,乃是救渡六道眾生。雙手執鈴、杵,表息災法;執弓、箭,乃懷法(攝持一切眾生本來所具足之如來體性);右手持蓮如打勢,為誅法(降伏一切惡心癡迷的眾生)。結跏趺坐於赤色蓮華上,蓮下有寶瓶,兩畔吐諸寶,表增益法。

不動明王,大日如來之憤怒降魔化身,五大明王之首。

不動明王,亦稱聖者無動、聖無動尊、不動尊或無動尊,為佛教密宗五大明王主尊、八大明王首座,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的教令輪身,為鎮守中央方位的明王。

不動明王名稱中的「不動」,是指慈悲心不變,無物可以改變撼動,「明」即為智慧光芒之意,「王」是對能操控世間萬物、現象者的尊稱。不動明王其誓願為「見我身者發菩提心,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即身成佛。」

不動明王被視為毘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為釋迦牟尼佛之法身)的忿怒相化身,打敗過大自在天(印度教濕婆大神)。相傳大自在天認為自己是三千世界之主,故心存傲慢,不肯皈依佛祖,所以佛祖化身不動明王,前去降伏其心,不動明王用其足踏大自在天的首級,使其歸順,在諸明王之中不動明王也是最高尊者。

不動明王在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都有相當高的聲譽,不動明王與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一般,乃是藏民供奉的三尊主要佛像之一。脅侍為矜羯羅童子,制多迦童子。

在日本佛教,東密的信徒多半信奉不動明王,高野山是其道場。在江戶時代,幕府將軍在都城江戶設置有五色不動明王,以祈求政權的和平穩固。

日本人認為不動明王能鎮守溫泉,臺灣經歷過日治時期,在各溫泉區多有不動明王的香火,如臺北市北投區、嘉義縣中埔鄉、臺南市白河區關子嶺等地有寺廟奉祀。另外在花蓮縣太魯閣寧安橋下以及吉安鄉慶修院、干城村西寧寺和壽豐鄉豐田村碧蓮寺四地有奉祀明王尊像,並非道教的火神火德星君。而日本消防隊員也在廳舍內供奉不動明王的佛像。

不動明王周身呈現青藍色,右手持智慧劍,左手拿金剛索,右眼仰視,左眼俯視,周身火焰。一般都以憤怒的形象示人,降伏內心諸魔障。而不動明王有兩臂、四臂、六臂多個形象,但大多以兩臂形象示人。其動作形象的來源主要是由(大日如來)的忿怒形象而來,多做舞蹈相,立相。

大日經疏卷五:「此尊坐盤石座,呈童子形。頂上有七髻,辮髮垂於左肩,左眼細閉,下齒齧上唇,現忿怒相,背負猛火,右手持利劍,左手持罥索,作斷煩惱之姿。」

不動明王身後的火光,稱為火焰背光,這個火焰有另外一個特別的名稱,叫「迦樓羅炎」;迦樓羅是印度名稱,即大鵬金翅鳥。

不動明王右手持利劍,名為「俱利迦羅龍劍」,相傳由一條龍所演變。俱利迦羅龍的威力非常強大,佛經中記載其一次叫喊的聲音,相等於二百億雷的聲音,以此來描述其降魔伏妖、除病去障、震動六道眾生的威力;左手持絹索,作用是綁住眾生的心猿意馬,不需左思右想。不動明王坐在一塊石頭上,這個石座稱為瑟瑟座,又叫盤石座,代表不動、堅固如岩石,不為任何事物所動搖。

不動明王脅侍:矜羯羅童子、制多迦童子

       

圖左為W-629 黃楊:不動明王;圖中為W-629C 黃楊:不動明王;圖右為W-629B 黃楊:不動明王。

       

圖左為W-772A 椴木:不動明王;圖中為W-772B 椴木:不動明王;圖右為W-629D 紫杉:不動明王。

       

圖左為W-774B 檀香:不動明王;圖中為W-774A 檀香:不動明王;圖右為W-775 梧桐:不動明王

圖左為2013 紅檜:不動明王

 


 

天部(天王級、金剛):

天龍八部中之天人,此處專指由印度教中轉化為佛教之大天神(天王級),如大梵天、大黑天、大自在天、帝釋天、韋馱天、歡喜天、四大天王。

前文已提及菩薩分為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天部(天王級)則相當於十地菩薩,隨侍佛、菩薩至各地說法,此位階較為特殊,介於菩薩部與羅漢部之間。

佛教緣起於印度,自然與印度教互有淵源,雙方為了爭取信徒,往往將對方之神明轉化為己方所用;印度教為印度河流域當地人們的原始信仰,早期稱爲吠陀教或被稱為婆羅門教,興盛約一千年(西元前一千五百年至前五百年)。直到西元前五百多年佛教及耆那教同時在印度出現,阿育王統一印度(西元前二百七十年),改信佛教,直到笈多王朝(西元三百廿年至五百五十年),婆羅門教又融合農村一些民間信仰,作爲新印度教的復興,而佛教在印度則逐漸消失,轉往中南半島(南傳),中國(漢傳),西藏(藏密),日本(東密)等地發展;十六世紀晚期在印度又有錫克教興起,因此印度可以稱為是各種宗教思想的發源地。

梵天(大梵天)Brahma:

佛教稱為大梵天王,原是婆羅門教神明,後演為印度教三大主神(三相神)之一,配偶為智慧女神弁才天;梵天職司創造,被視為一切法的創造者,與中國神話盤古開天十分相似;婆羅門教相信梵文字母是由梵天創造,故又稱造書天。

梵天造型為一面四臂、四面四臂(分持數珠、吠陀聖典、甘露壺、笏)、四面八臂,代表色為紅色,座騎為天鵝或孔雀;傳說梵天原來只有一個頭,後來由於耐不住寂寞,祂便創造了一個絕色女神薩拉斯瓦蒂,並瘋狂地愛上了她;端莊美麗的薩拉斯瓦蒂被梵天熾熱的目光盯得侷促不安,便四處躲避祂的凝視。但無論她躲到梵天的右邊、左邊還是後邊,梵天都能在每個方向長出一個頭來注視她,最後她只好飛上天空,但梵天頭頂竟然也長出了第五個頭;在無可奈何之下,薩拉斯瓦蒂只好向濕婆大神求助,濕婆一聽梵天竟然好色不倫,怒而揮刀砍掉了梵天頭頂上方的第五個頭;故事最後,梵天還是娶了自己的女兒。

梵天本來是宇宙精神的人格化體現,當祂演化出肉體,高高在上時,竟也開始墮落:只顧自己行樂,不管世間疾苦,任意賜福庇護,放縱魔王作惡,種種道德敗壞的惡行,令世人疏遠,西元六世紀後,對梵天的崇拜逐漸衰落,原先作為萬有之神的特質,均轉移到破壞神濕婆與保護神毗濕奴身上;印度境內四千多座印度教寺廟中,僅存兩座是供奉祂為主神。

梵天信仰在印度雖未普及,但在東亞地區影響較大,泰國人稱之「四面神」,四面分別朝向東南西北,分主事業學業、平安健康、婚姻愛情、智慧財富,功效等同於土地公;華人俗稱「四面佛」,位階稱謂似乎較高,惟功效較為通俗,仍僅止於許願與還願。

   

圖左為W-683 柚木:大梵天王;圖中為W-779 春不老:微笑高棉。

薩拉斯瓦蒂 Sarasvati:

藝術和學術知識的女神,座騎為天鵝或孔雀;梵天之妻子。四手分持:數珠(象徵著無盡的學習)、書卷(象徵學問知識的象徵)、樂器(象徵藝術的影響力)、蓮花(聖花,象徵潔淨的婦女);佛教文獻稱祂為「弁才天」;在日本,尊為七福神之一 ;水神,常被祭祀在湖泊、池塘或海邊等近水處。

迦特穆卡 Catur Muka:

四面守護神,被尊崇為交通安全和家庭安全的守護者﹝印尼峇里島原創,應為梵天崇拜演變而來﹞。

毗濕奴( 遍入天) Vishnu:

也譯為維濕奴、維修奴,其他稱號有訶利、幻惑天王、那羅延,佛教稱為「遍入天」、「那羅延天」或「黑天」,印度教三相神之一,配偶為吉祥天,代表色為黑色;職司維護,同時被視為眾生的保護之神,其性格溫和,對信仰虔誠的信徒施予恩惠,且常化身成各種形象拯救危難的世界 。

毗濕奴最早出現在《梨俱吠陀》,其特色是三步就能夠走遍世界,象徵太陽於上午、中午、下午的人格化。在早期文獻中,毗濕奴的地位並不高,頂多是因陀羅的助手,後來地位逐漸上升,成為印度教主神之一,全印度有一千多座廟宇。

毗濕奴經常以象徵著無窮、無限的深藍色皮膚的相貌出現,擁有四隻手臂,並騎在神鳥迦樓羅或坐在蓮花上。四支手臂分別拿著不同的神器:法輪、法螺、蓮花,以及金剛杵。另一常見的形象,則是毗濕奴橫躺在千頭巨蛇「舍沙」(阿難陀龍王)身上,從肚臍中長出來的蓮花誕生出創造神梵天,而吉祥天女則隨侍在身邊。

毗濕奴的十大阿凡達﹝化身﹞:

一、半人魚 Matsya(摩蹉),從洪水中救出人類始祖摩奴。
二、半人龜 Kurma(俱利摩),眾神攪乳海時作為攪棒曼陀羅山的底座。
三、人身豬面 Varaha(筏羅訶),從海中拱起沉沒的大地,殺死魔王金目。
四、人身獅面 Narasimha(那羅僧訶),消滅魔王金床。
五、矮人Vamana(筏摩那),三大步跨越天地,從三界中趕走魔王跋利,只把地獄留給他。
六、持斧羅摩 Parashurama,三七二十一次殺光人間侵犯婆羅門利益的剎帝利。
七、羅摩 Rama,即《羅摩衍那》Ramayana 史詩裡的主角,誅殺十首魔王羅波那。
八、黑天:克里希納 Krishna,消滅那伽之王迦梨耶、提奴迦、波羅蘭缽等妖怪,擔任阿周那的御者。
九、佛陀 Buddha,即佛祖釋迦牟尼,宣導獨特的言論,以迷惑羅剎等惡鬼神,維護世界的秩序。
十、騎馬的伽爾基 Kalki(白馬),在這個「爭鬥時」結束之際毀滅罪惡的世界;一說為馬頭觀音(觀音菩薩憤怒相)之化身。

       

圖左為W-473A 檀香:毗濕奴;圖中為W-473 檀香:毗濕奴;圖右為W-473B 檀香:毗濕奴

       

圖左為W-506 黑檀:毗濕奴;圖中為W-434 黑柚木:毗濕奴;圖右為W-569 紫檀:毗濕奴與迦樓羅

拉克希米(吉祥天)Lakshmi:

金錢之神,財富、生育、繁榮、運氣、美麗、正義和智慧的女神;佛教文獻稱祂為「吉祥天」;毗濕奴之妻子(一說為毗沙門天之妻),又稱為吉祥天女、功德天女、財寶天女、寶藏天女,是婆羅門教與印度教中幸福與財富女神,佛教又稱大功德天或大吉祥天。

吉祥天女總是與毗濕奴相聯繫。當毗濕奴下凡時,吉祥天女就化為祂在人間的配偶,如羅摩衍那與悉達、黑天與艷光等,甚至當毗濕奴化身成侏儒時,吉祥天女也化身成他腳下的蓮花。

吉祥天女的形象通常是一位美麗的女郎,有二臂或四臂,分持紅色蓮花(象徵吉祥)及拋灑金錢(象徵財富),身邊有數隻白象(通常為一對)相隨。

       

圖左為W-737 檀香:悉達;圖中為Other-030 剪紙:羅摩衍那與悉達;圖右為W-427 紫檀嵌骨:羅摩衍那與悉達。

蘇利 Dewi Suly (Sri):

稻田女神、豐收女神、治療不孕之神;毘濕奴之妻子﹝印尼峇里島原創,應為由吉祥天演變而來﹞。

圖左為W-251 稻田女神

美蘭丁 Dewi Melanting:

繁榮女神、花園女神、市場女神;毘濕奴之女﹝印尼峇里島原創﹞。

嘉魯達(迦樓羅)Garuda:

大鵬金翅鳥;鷹頭人身,臉部是白色,翅膀是紅色,全身散發金色光芒,是一種專門吃龍的金翅鳥,每日要吃一隻龍王及五百條小龍,所以是龍族剋星;毘濕奴之座騎。佛教文獻稱其為「迦樓羅」;在印尼和泰國均被視為國徽,象徵民族主義,代表國家的聲譽。

密宗認為迦樓羅是大護法神,係由金剛手菩薩所化現,為一智慧忿怒尊。幾乎所有忿怒本尊的頂輪上都有大鵬金翅鳥住頂,其意義是用來降伏及度化一切危害眾生之惡龍羅剎。修持『馬頭金翅鳥熾燃』法門成就者,得以降伏羅剎、鬼神、天龍八部之一切魔障,消無明業障、瘟疫、病苦、免一切惡咒邪法、魔鬼不侵、惡疾不染、諸障淨除等。最終證得無苦大樂空性,成就佛果。  

一般而言,大鵬鳥分為世間大鵬鳥、化身大鵬鳥與智慧大鵬鳥三類。

世間大鵬鳥:即是所謂的金翅鳥,是一種飛禽動物。金翅鳥伸展天生鐵的喙爪,翹著金剛鑽石的角,頂上有奕奕放光的寶珠,金眼如同日月般閃爍,宛如寶劍般的翅膀在空中舞動,銅色利刃的翎羽縫隙中降下熱沙雨,恆時居住在外海岸邊的樹上,以龍為食。

眾所周知,這類大鵬鳥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其中胎生大鵬只以胎生龍類為食;卵生大鵬可吃胎生與卵生龍類;濕生大鵬食用除化生龍類外的三種(即胎、卵、濕生的龍類);化生大鵬四種龍均可捕食。此類眾生異常凶狠殘暴,因此當它死亡時,身上燃起熊熊烈火,不僅將自身所有的血肉骨骼焚為灰跡,而且能夠焚燒周遭的一切林園。據說大鵬鳥的心臟是一顆寶珠,死後墜入海底,被龍王獲取,戴在頂上,可防護大鵬的威脅。世間大鵬的首領有金眼妙翅鳥王之稱。一切經部中稱之為金翅鳥,它親見過世尊金顏,是得受過佛法的大居士。

化身大鵬鳥︰是忿怒相本尊頂上的大鵬鳥,它是從忿怒主尊自性神變及大悲妙力中自然幻化,為了調化兇猛毒龍等眾生的一類金翅鳥。

智慧大鵬鳥︰諸佛菩薩為了調伏毒龍,於是安住在金翅等持中,身化現為大鵬形相而利益眾生。曾在無量劫以前一位轉輪王膝下有一千零三位太子,這一千零三位太子都發了殊勝菩提心,之後在佛陀前精心承侍,其中的一千位太子發愿為利一切有情而成佛。當時,剩餘的三位太子中有一位發愿︰我的兄弟們成為千佛時,我愿護持他們的教法並且降伏魔眾;又一位太子發愿成為那時祈請轉法輪的施主;而最小的太子發愿成為調伏千佛剎土中的最凶戾眾生者。後來,發愿千佛出世時護教、降魔的太子成為了金剛手菩薩;發愿作請轉法輪的施主者即是三千世界之主四面大梵天;發愿調化千佛剎土中的最凶戾眾生者就是智慧大鵬鳥。所以說,智慧大鵬鳥是住地菩薩乘愿再來。千佛剎土中最為凶戾者莫過於龍類,智慧大鵬鳥之所以能降伏龍類完全是由於它往昔的愿力,它於千佛教法中鎮伏龍類,待此賢劫結束時於上方世界中成佛,佛號為頂髻無盡智慧光源如來。

大鵬修法依顏色可分為六種不同修法:白色是身部大鵬鳥;紅色是語部大鵬鳥;藍色是意部大鵬鳥;黃色是功德部大鵬鳥;綠色是事業部大鵬鳥;花色是殊勝智慧部大鵬鳥。此外還有大鵬分二十一類等的說法,同樣也就有了不同部的修法。

舍沙 Shesha:

千頭巨蛇,又稱阿難陀龍(Ananta),是印度神話中的第一龍王;毗濕奴的寶座或睡床。

濕婆(大自在天)Shiva:

破壞神,代表色為白色,象徵死亡與再生,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祂在印度的影響最大,印度境內有三千多座廟宇供奉祂或祂的妻子,專門崇拜他妻子的為性力派。祂有極大的力量,有三魔城毀滅者之稱。印度教認為「毀滅」有「再生」的含義,故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器林伽 Linga 是祂創造力的象徵,受到性力派和濕婆派教徒的崇拜。印度教的濕婆派信徒把濕婆奉為宇宙最高的神!祂是由吠陀時代的天神樓陀羅演變而成,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八種化身,除毀滅外還可創造,同時也是印度民眾最為敬畏的神;祂有善惡雙重性格,能用千種草藥為人獸治病,但當祂發怒時就會以霹靂來傷害人畜草木。而祂額上的第三隻眼又稱智慧眼,平時均為閉闔狀態,一旦睜開時,這個世界就將歸於洪荒狀態,也可說是毀滅之眼。曾為不動明王所降伏,成為佛教護法大神,文獻稱祂為「大自在天」 或「大黑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世界之主;在日本,尊為七福神之一。

濕婆神的武器有一柄稱作“比那卡”的三叉戟,是閃電的象征,是閃電的象徵,標誌著濕婆是風暴之神;有一口劍;一張稱作“阿賈伽瓦”的弓和一根稱作“卡特萬伽”棍棒。祂的身上纏繞著三條毒蛇,一條蛇纏在祂束起的頭髮中、一條纏在祂的肩上或頸上、另一條則構成祂的聖線。

濕婆也被稱為苦行之神,擁有自己的天國,它坐落在喜馬拉雅山中的凱拉薩山上,那裡是濕婆苦練的地方,恆河在那裡從他的頭上流下。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有一段「恆河的起源」,這故事說,印度教大神濕婆和烏瑪交媾,一次就達一百年之久,中間從不間斷,眾神對濕婆的生殖能力感到驚慌,就央求濕婆把他的精液傾瀉到恆河之中,這就是恆河之水從天而來的原因。

濕婆的善行之一是分佈了七條聖河。恆河環繞著喜馬拉雅山中梅盧山上的梵天之城,從山上洶湧奔瀉而下。為了緩衝激流使之不至於釀成災禍,濕婆站在河水下面,河水蜿蜒流經他束起的頭髮之後分成了七股,這七股河水便成了印度的七條聖河。
 

       

圖左為Other-114 皮雕:濕婆;圖中為W-506 S-070 那智黑石:福神風鎮﹝大黑天、惠比壽﹞;圖右為W-638 鐵力木:大黑天佛首。。

   

圖左為W-645A 檜木:福神壁飾﹝大黑天、惠比壽﹞;圖右為W-645B 檜木:福神壁飾﹝大黑天、惠比壽﹞

 

 

 

 


蘇里亞 Surya:

太陽神,濕婆的化身。

卡拉 Kala:

或譯為迦羅,時間之神,暗黑的破壞毀滅之神,濕婆的破壞化身。

帕爾瓦蒂 Parvati:

雪山神女,濕婆的配偶﹝正確來說,濕婆神的初任妻子名為薩蒂 Sati,死後萬年轉世為帕爾瓦蒂﹞;與濕婆育有二子,長子為軍神韋馱天,次子為學識之神歡喜天。

烏瑪 Uma:

即是帕爾瓦蒂,其古名為 Umapati,印尼峇里島尊為濕婆的配偶,等同於所有大自然的母親,同時也是食物和飲用水之神。

杜爾加 Durga:

戰鬥女神,濕婆的配偶帕爾瓦蒂的戰鬥化身。外表美麗優雅,騎著老虎或雄獅,她的手臂各拿著由毗濕奴與濕婆所賜予的強大武器:斬首刀、滅世弓箭、三叉戟、法螺鎚、短戰斧、聚火盤、奪魂鈴、困縛光輪。把死者的靈魂交給冥界之神閻王去判斷。」,中國古籍還曾給祂一個十分貼切的譯名就是「難近母」。

迦梨 Kali:

或譯為卡莉,死亡女神。為杜爾加在憤怒絕望時從眉心所發出的黑色怒氣所化成,更可以說是杜爾加的黑暗面顯現。可怕的迦梨可以說是因殺意而生,故殺戮可以使祂開心,鮮血可以令祂興奮,形象為一頭膨鬆散髮,滿口鮮血,雙手血腥,祂把人頭串起來當項鍊,以斷肢繞成裙子,手持各式兵器,伸出血紅的舌頭而微笑;迦梨在典籍中另稱為「時母」,係帕爾瓦蒂威力強大的降魔相,象徵著強大和新生。

恰母妲 Chamunda:

迦梨的另一個形象,形象與迦梨的造型差不多,只是多了一份衰老乾癟的感受,如果說迦梨是新生女神如孩稚般的感受,那恰母妲則是快要老死,面臨衰竭的恐怖樣貌,骨瘦如柴,胸部下垂,膚色青黑,意味死亡的具體感受。

蘭達 Rangda:

邪惡女巫,杜爾加的破壞化身。代表邪惡靈性派和女巫軍團的存在﹝印尼峇里島原創,應為迦梨演變而來﹞。

林伽 Linga:

在梵語裡是「標誌」的意思,象徵古印度吠陀宗教、印度教神祇濕婆,是寺廟裡膜拜濕婆的標誌。

「濕婆」意為「吉祥」,而「林伽」意為「標誌」。因此,濕婆的林伽代表「吉祥的宇宙大神的標誌」。林伽也意味著,宇宙崩解之時所有的創造之物在此消亡殆盡。因此,根據印度教的思想,宇宙的創造、維持以及毀滅都出自同一位神,那就是象徵性代表濕婆神的林伽。

林伽是造物主的初始力量。人們相信在創造終止時,即大洪水發生時,濕婆的不同面貌在林伽裡展露無遺;眾多的林伽組成Jyotirling,是濕婆的廟宇,在此濕婆以「光照林伽」的形象受人膜拜。

人們相信濕婆最初在參宿四﹝獵戶座第二亮星﹞當空的夜晚以 Jyotirlinga 的面貌自我明證。眾多的 Jyotirling 組成 Swayambhu,意為「自我證明」,也是膜拜濕婆的廟宇。

Jyotirling 的神性與光輝是無邊無盡的,是濕婆自身的明證;修行者藉由 Jyotirling 即可獲得解脫。

約尼 Yoni:

是相對於林伽的一個印度教崇拜符號,代表濕婆的妻子雪山神女。約尼的形狀象徵女子的陰部,與象徵男子陽具的林伽呼應,在形象上多呈四方形,有一伸出的引道,開口朝北。

瑜珈 Yoga:

在梵語裡是「聯結」的意思;林伽和約尼源自於生殖崇拜,所以在印度及東南亞地區,經常把林伽和約尼組合在一起,即從不熄之火中創生宇宙。從字面看上去,確實包含著與生殖器相關的曖昧。

       

圖左為W-675 高山香樟:林伽;圖中為W-675 高山香樟:約尼;圖右為W-675 高山香樟:瑜珈。

室建陀韋馱天Skanda:

又稱塞建陀鳩摩羅(意譯童子)、迦絺吉夜(意譯六面子)、善梵穆如干(南印度的叫法),為濕婆神雪山神女的長子,是智慧之神與財神象頭神兄弟,形象是一名俊俏挺拔的少年,也是天兵統帥,又稱為軍神或戰爭之神佛教文獻稱祂韋馱天,神行第一。

《林伽往世書》記載:阿修羅王多羅伽透過虔誠的苦行,感動了梵天,得到了梵天的降福,享有非常勇猛的武力。多羅伽曾向梵天許願,希望能夠百戰百勝。梵天技巧性地答應:「除了濕婆的兒子,你可以百戰不敗。」多羅伽很高興,因為濕婆神的妻子薩蒂自殺以後,濕婆進入苦修閉關,不再娶妻,也沒有兒子。

後來多羅伽率領部將,侵略了提婆神的天界,天界危殆,甚至連大神毗濕奴都沒法將他消滅,戰事僵持了兩萬年。眾神向梵天祈禱,梵天卻說;「多羅伽修練苦行有成,已經得到我的祝福,要打敗他,去找到濕婆的兒子。」

雪山神女是濕婆神妻子
薩蒂的轉世,眾神只好希望濕婆能娶雪山神女,並且生一個兒子,來拯救天國。就請愛神伽摩出馬,濕婆神自知其道行甚高,卻莫名其妙有意亂情迷的現象,發現了這是伽摩搞鬼,於是從額上之眼發出神火,將伽摩毀滅。後來才將伽摩復活,不過從此,伽摩就失去了形體,故被稱為「無形之愛神」。

雪山神女為了感動濕婆神,進入苦行,濕婆神被打動,又化身為婆羅門前去試探,發現雪山神女非常堅定,終於娶了雪山神女。兩人婚後生下了室建陀,室建陀取得了因陀羅的天兵天將部隊,擊敗了多羅伽,恢復了天界的和平,也從此成為天兵天將的大元帥。

       

圖左為Other-091A 三合隨身觀音佛龕;圖中為M-096 白銅:韋馱天;圖右為W-287 黃楊:韋馱天。

健尼薩(歡喜)Ganesha

又稱象頭神,印度教三小神之一,商業、財富、智慧與學問之神,濕婆和帕爾瓦蒂之次子,戰爭之神室建陀之弟。佛教文獻稱祂為「歡喜天」,密宗又稱為象頭王財神、象鼻財神、紅財神。

由於象頭神負責統領眾伽那(Gaṇa,一群侍奉濕婆、喜歡搞怪的小神),因此他又名群主(Gaṇapati,意即伽那之主)。他的外形為斷去一邊象牙的象頭人身並長著四隻手臂,體色或紅或黃,坐騎是他的老友、一隻狡獪的老鼠。在各種雕繪中,他一般是盤坐著或是翹起其中一邊的膝蓋。

象頭神的崇拜非常廣泛,不侷限於原始的印度教與更早的婆羅門教;早期在佛陀時代,印度北方已經盛行原始密教,後原始佛教結合密教,出現最早的密宗,其中更演化出各大神祇的不同於當地教派思想、與修行之法,尤其在中原隋唐左右初期,印度高僧紛紛傳法向東遠播至中原以及東瀛日本,向北則是由印度高僧〈第二佛陀之稱的蓮華生大士〉,傳播至西藏。

後中原密教經過滅佛行動,如今佛教中只剩西藏與日本仍保有象頭神的祭祀與修行之法,而中國各寺廟已不復見。

       

圖左為M-130 白銅:象頭財神;圖中為S-069 砂岩:象頭財神;圖右為2013 檀香:象頭財神

       

圖左為W-584 檀香:象頭財神;圖中為W-474 檀香:象頭財神;圖右為W-641 黑檀:象頭財神。

   

圖左為W-640 柚木:象頭財神;圖中為W-649 檀木:象頭財神。

南迪 Nandin:

神牛蘇拉比 Surabhi 之子,白色的雄性瘤牛,濕婆的坐騎,喜瑪拉雅山的守門神,不僅是象徵歡喜的神祇,也是印度教四天王所率領的八種鬼神中的領袖。

在印度北部,南迪一般被認為是一頭白色的雄性瘤牛,源自其在梵文經典中的通稱「公牛」。而在印度南部,南迪常被視作一頭乳牛、母牛、甚至廣義上的牛,皆因南迪的形像多為四肢屈曲、蹲下坐臥的石牛,並未表露生殖器官,故其性別無法確認。

瘤牛的特徵是耳朵短而鬆垂,牛角向後捲曲,頸部下有很大的一片垂肉,最典型的是背部有一大塊隆起的肉瘤。在待奉濕婆神和喜瑪拉雅山的廟宇裡,南迪(石牛)正面基本朝向廟宇的正殿,偶爾會被某些廟宇單獨地供奉起來。

相較於它的神祇地位,其名字「南迪」於近代才開始建立。學者 Gouriswar Bhattacharya 在一篇名為《"南迪"與"印度教的公牛"》的文章中指出,「南迪」這一說法早年泛指濕婆兩個護法的其中之一。在十世紀之前的北印度廟宇,其大門入口兩旁往往貼有南迪與另一護法大黑天(毗濕奴)的神像圖,類似中國的門神。對於南迪是濕婆授權的觀察者一事,記錄在詩人迦梨陀娑的著作《鳩摩羅出世》之中。

圖左為C0401-058 絞胎:公牛南迪。

因陀羅(帝釋) Indra:

雷神、戰神,空界的主宰,吠陀經籍所載眾神之首,印度教三小神之一;佛教文獻稱祂為「帝釋天 Sakra」;祂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稱為舍脂。。

因陀羅意思則為「最勝、最優秀、最優越、征服、王者」。因此,其全名意思為「天界諸神最有能力的主宰」。本是古印度人共同尊奉的神明,在《梨俱吠陀》中是出現最多的神之一,出現次數僅次於火神阿耆尼,曾一度是諸神的領袖、雷神和戰神,空界的主宰;他征服人間和魔界無數敵手,降服太陽、殺死延續季風雨的天龍弗栗多。在《梨俱吠陀》記載了因陀羅最廣為人知的故事:他與天龍弗栗多的決鬥。傳說天龍(巨蛇)弗栗多阻擋了地下的水流出來,導致嚴重的旱災。因陀羅喝了三大杯祭禮中所奠蘇摩酒來提高其戰鬥能力,準備與巨蛇交戰,並用雷電(金剛杵)殺死了弗栗多和它母親達努,釋放了被堵住的水流。他的盟友有駕雲降雨的樓陀羅(暴風神)、雙馬童以及毗濕奴。

帝釋天並不斷七情六欲。據《譬喻經》說,阿修羅王之女容貌姝麗,帝釋天以重金聘求,並且揚言,如若不允,即訴諸武力。阿修羅王大怒,遂爆發大戰。經多次酣戰,互有勝負,最後講和,阿修羅王以女納於帝釋天,而帝釋天則以甘露作為回報。

帝釋天是吠陀經典中最重要的神明,是天界之主,在古印度神話中有首要地位。但在吠陀時代後期,其地位慢慢被削弱,最後被降為次要神明,位階低於三大神梵天、濕婆與毗濕奴之下,後與梵天、毗沙門天等最早被引入佛教成為護法神;佛經上說,釋尊下生時,祂化現七寶金階,讓釋尊從忉利天一級一級地下來。佛陀升於忉利天為母說法時,帝釋天在釋尊的左前方,手執寶蓋,和右前方的大梵天,一起侍候著釋尊,為釋尊引路,任佛陀之侍從。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因三教合一的傾向,佛道兩大宗教都常有把對方的神,當作自己的神明的傾向。民間有將道教的玉皇大帝等同於帝釋天的說法,並以正月初九天帝誕辰日當成帝釋天的生日。

在佛教傳說中,帝釋天為忉利天之主,統率諸天的天人,居住在須彌山頂中央,四方各又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山頂有座天宮“善見”,即其皇宮,王宮設置富麗堂皇,侍女也多不勝數。須彌山的四面山腰為四天王天,住著四大天王,周圍又有七金山、七香海,外圍繞著鹹海,鹹海四周即四大部洲。

其形像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吠陀”時代,他是手持金剛杵、騎著白象、投擲雷電的戰爭之神。入佛教後,其形像呈天人形,頭戴寶冠,身披瓔珞,乘四牙白象,右手執三鈷杵,左手置於胯上,以千眼莊嚴其身﹝因陀羅具有聰明智慧,能觀千種之義,故稱千眼﹞。佛教傳入中國後,一說他是女人變成的帝王,男人女相,一說作少年帝王像,或作青年女后像並附有侍女三人。

東方持國天王:

「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住須彌山白銀埵,身為白色,穿甲冑,印度式造像,手持寶刀,在中國佛教形象,手持琵琶或阮琴 ,有兩義:一、弦樂器鬆緊要適中,太緊則易斷,太鬆則聲不響,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洲,以乾闥婆、緊那羅、富單那、毗舍闍等為部眾(多是八部眾中的音樂神),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漢地認為祂手持的琵琶代表『風調雨順』中的『調』。

南方增長天王:

「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住須彌山琉璃埵,身為青色,穿甲冑,印度式造像,手持戟,在中國佛教形象,手握寶劍,有兩義:一、寶劍象徵智慧,慧劍斬煩惱;二、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以鳩盤茶、薜荔多等為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五天王。漢地認為祂手持的劍,即「劍鋒」,代表『風調雨順』中的『風』。

西方廣目天王:

「廣目」意為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住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紅色,穿甲冑,印度式造像,手持書卷與筆,在中國佛教形象,手纏一條龍或蛇,有兩義:一、表世間多變之意,二、是龍神的首領。另一手上拿著寶珠,表內心不變之意。他負責守護西牛貨洲,以龍王等為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六天王。漢地認為祂手持的龍代表『風調雨順』中的『順』。

北方多聞天王:

又名毗沙門天,源自印度俱毗羅神,為梵天之孫;「多聞」意為頗精通佛法,以福、德聞於四方。住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綠色,穿甲冑,印度式造像,右手托寶塔,左手持三叉戟,在中國佛教形象,左手臥銀鼠,右持寶傘(或作寶幡),有兩義:一:傘蓋代表要保護自己的內心不受外面環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間,避免邪神危害,以護持人民財富。

又名施財天,是古印度的財神。他負責守護北俱蘆洲,以夜叉與羅剎為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三天王,也是四天王的首領。漢地認為祂手持的傘代表『風調雨順』中的『雨』。

唐代盛行毗沙門天崇拜,認為毗沙門天幫助國家戰勝敵軍,因而到處建置廟宇,塑造神像,並在出師時加以祭祀,一般認為,多聞天王毗沙門天,亦是中國神話「托塔天王李靖」的原型。佛教傳入日本後,納入了日本民間信仰的「七福神」之一,日本戰國時代許多武將篤信佛教,也出現了著名的「毗沙門天降主」越後的軍神上杉謙信,自詡為毗沙門天的化身。他的軍旗就有「毘」(「毗」之異體字)的字樣。

       

圖左為W-443B 銀杏:帝釋天;圖中為W-599B 花梨:四大天王臉譜;圖右為W-599B 花梨:東方持國天王。

       

圖左為W-599B 花梨:南方增長天王圖中為W-599B 花梨:西方廣目天王;圖右為W-599B 花梨:北方多聞天王。

 

羅鳩婆(那吒、哪吒)

Nalakuvara, 為毗沙門天第三子,在其他經典又譯為「那吒矩缽羅」、「那吒俱伐羅」等,隨後佛教文獻將之簡化為「那吒」,是為夜叉部護法軍神。

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的敦煌藏經洞《大聖毗沙門天王像》是五代時期後晉出帝開運四年(西元九七四年)雕刻的印刷品,在天王像右上方,有夜叉手舉一嬰兒,這位嬰兒就是哪吒;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哪吒形象,距今已一千多年。

宋朝時,「那吒」又被道教吸收,亦為護法神之一,同時改為「哪吒」,通稱哪吒太子,頭銜為太子元帥、中壇元帥、火輪天王、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三壇海會大神,而民間一般尊稱太子爺、三太子。

       

圖左為W-376 黃楊:哪吒下山;圖中為W-767 檀香:中壇元帥;圖右為檀香:中壇元帥

       

圖左為W-229 牛樟:中壇元帥;圖中為W-433 香樟:三太子;圖右為W-615 牛樟:中壇元帥。

       

圖左為W-725 肖楠:中壇元帥;圖中為香樟:中壇元帥;圖 右為W-782 肖楠:太子下山 Ex。

 

善財童子與善女龍王(善財龍女、善才良女)

善財童子 Sudhanakumara,佛陀弟子,因其出生時,種種珍寶自然湧出,故有此名。

《華嚴經·入法界品》他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之後,從文殊菩薩處漸次南行,經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最後修行圓滿、證入法界,稱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修菩薩道行者的光輝榜樣。

龍女 Naga-kanya,或稱那伽龍女,原是娑竭羅龍王的三女兒,叫善女龍王。

《法華經》提及,龍女八歲時已經利根聰穎、善根成熟,早已悟道,得不退轉菩提心;一次文殊菩薩於龍宮中的講法會上,說修《法華經》可速得成佛,智積菩薩、舍利弗尊者等聞言後甚感懷疑,龍女久遠來已修《法華經》已經得道,為了堅固會眾的信心,在取下身上的寶物供養佛陀後,忽然變成男子,到南方無垢世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會眾悉皆歡喜。因一個世界同時只能有一位佛陀,故龍女需要到他方世界成佛;因佛教稱只有人且只有男性才能成佛,龍女歸屬的那伽神龍雖然神通廣大,但依然屬於畜生道,故「龍女成佛」的公案開示了《法華經》的威力巨大,也開示了「法無定法」,眾生皆能成佛。

龍女雖成佛,但仍以龍女身乘願再來,輔佐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多示現為童女身貌,與善才童子一同成為觀世音菩薩的左右脅侍。

           

圖左為Other-091C 三合隨身觀音佛龕;圖中為W-488 黑柚木三合佛龕:觀音與善才良女;圖右為W-639 黃楊三合佛龕:觀音與善才良女。

       

圖左為W-237 香樟:那伽龍女;圖中為W-237 香樟:善財童子;圖右為W-186A 檀香:善財童子。

圖左為W-172 香樟:觀音與善才良女。

伽藍(Samgharama):

又稱迦藍或僧伽藍,音譯全名僧伽藍摩,原意是指僧眾共住的園林,漢譯為精舍,即住處或佛教寺院,而一所寺院的完成必須具備七種建築物,特稱為七堂伽藍。

又以伽藍處常有八部護法或菩薩等眾守護,也以伽藍代指護法菩薩,稱為伽藍菩薩;是佛寺(伽藍)的守護神,相當於道教的「境主神」,也是佛教護法。專責保衛寺院轄區以及四眾弟子。

《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護僧伽藍神斯有十八人各各有別名。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歎美。六名廣妙。七名雷音。八名獅音。九名妙美。十名梵響。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歎德。十四名廣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徹聽。十七名徹視。十八名遍觀」等十八名護法天神。後來波斯匿王、祗陀太子、給孤獨長者(須達多 Sudatta)也被列入伽藍聖眾之列,使伽藍聖眾增至二十一位。

中國唐宋時期,禪宗道場已有供奉伽藍菩薩的風俗。《釋氏要覽》云:「寺院既有十八神護,居住之者,亦宜自勵,不得怠惰為非,恐招現報耳。」又云:「一切神皆有無數眷屬,即是分任守護也。」時至今日,佛教道場每日的早晚課誦中,都會誦《伽藍讚》:「伽藍主者,合寺威靈,欽承佛敕共輸誠;擁護法王城,為翰為屏,梵剎永安寧。」以感恩伽藍菩薩護法的功德;也有人會把伽藍菩薩印在佛教書籍的末頁,以此希望得到護法的護持;直至隋代以前,伽藍菩薩護法造像仍未出現關羽。

如今的佛教道場大都會將伽藍菩薩塑造成關羽的造型,取代了原本的二十一位伽藍聖眾,傳說跟南朝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有關。

傳說智者大師在荊州的玉泉山尋覓建寺地點,晚上在山中入定時,關羽顯現,願助智者大師建寺。寺成之後,關羽即隨智者大師皈依受戒,成為佛弟子,並發願作為佛教的護法。從此天台宗的寺院開始供奉關羽,此例一開後,各宗寺院爭相效法,漸漸地,關羽被捧成伽藍菩薩,代替原來的二十一位伽藍聖眾,跟韋馱菩薩並稱,成為中國佛教寺院的兩大護法。

跟一般其他宗教崇拜關羽的造法不同的地方是,作為伽藍神的關羽必為立姿(獨殿供奉則採坐姿),且習慣上造像上會多了一條綬帶,無風自飄地繞著神像;惟綬帶造像也並非必然,僅供參考。

   

圖左為M-096 白銅:伽藍護法;圖中為W-220 黑檀:橫刀立馬。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是佛教概念,指佛教護法神隊伍中以天、龍為首的八種神話種族,包含天眾、龍眾、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因八部以「天眾」和「龍眾」為首,故稱「天龍八部」,又稱龍神八部、八部鬼神、八部眾、八部神將、天龍八將等。

八部的說法在佛教出現的時間較早,祂們經常出現在佛經中,以佛陀說法時的「聽眾」和「護法」形象出現。隨著佛教在東漢時的正式、成規模的傳入,天龍八部的說法也跟著傳入並漸漸在民間流行起來。《華嚴經》共四十部類世主包含三十九類「華嚴聖眾」(佛教一百零八位菩薩,也就是護法)。《三國遺事》中經常出現類似的華嚴聖眾的形象,如描述四天王、忉利天(三十三天)、閻魔天、兜率天等諸天王,和天龍八部、神兵、四十聖眾、道場神、華嚴神眾等神現身並獲信仰等事,在《法華經》的靈山會上,天龍、乾闥婆、阿修羅等八部神集會時,其他的大乘經典神眾也隨之出現,因此「華嚴聖眾」也稱作「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是八類護法鬼神,隨侍佛、菩薩、阿羅漢到世界各地說法,也會在人間護持修行人和寺院。祂們不僅來自六道中的天道,也有不少歸屬於鬼道、畜生道等,故祂們的壽命依然是有限的,福報享盡時,一樣有可能墮落三惡道,因此也必須精進於佛法之修行。

天眾:

音譯為提婆,意為「天」或「天神」,如護法神中的大梵天、大黑天、帝釋天、四大天王、韋馱天等即是。帝釋天是三十三天諸神的領袖。

天神的壽命也會完結,這是因為佛家相信事事皆無常。天神臨死前會出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出汗,不樂本位」這五種徵兆,也就是所謂的天人五衰,最後再次進入輪迴,轉世為人或其他眾生。

龍眾:

音譯那伽,亦可譯為神龍。佛經上說有無數龍王,專管興雲降雨。實際上是一類蛇神,和中國的蝮(虺)龍的概念相似,佛教在中土發展附會本土神話,用「龍」相譯,事實上是不同概念,但也許是同一神獸在兩種文化的不同體現。大鵬金翅鳥以其爲食,故是其天敵。眾龍王中娑竭羅龍(海龍)最出名,因其女兒龍女曾以女身示現到其他世界即刻成佛。

   

圖左為Other-034 剪紙:龍女牧羊。

夜叉:

亦作藥叉。佛教謂一種捷疾勇健的鬼道眾生;據婆羅門教《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像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在佛教中,對夜叉鬼和羅剎鬼有相差不多的描述。

阿修羅:

梵語 Asura,古時漢地意譯為無端正、非天等,現代語言學研究認為阿修羅就是一類精怪的名稱,無需拆解詞根。這類眾生性狂躁,易無端暴惡;共有四種阿修羅:鬼趣攝卵生、畜牲趣攝濕生、人趣攝胎生和天趣攝化生阿修羅。天趣攝化生的阿修羅,才是我們一般人認為的阿修羅,其他種的阿修羅就是指心性殘暴的眾生而已,所以如果只說「五道眾生」中,此類的阿修羅屬於天道。天界的阿修羅其男眾極醜,女眾絕美。

圖左為W-463 柚木:鬥神阿修羅。

迦樓羅:

梵語 Garuda,漢譯大鵬金翅鳥,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共四種;兩支翅膀張開有三百卅六萬里;因業報的關係,以那伽龍為食,一日可食一那伽王和五百條那伽,但那伽的體內有毒氣,迦樓羅體內也毒氣聚集,到最後無法進食,於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且臨死時毒發自燃,肉身燒去後只餘一心,作純青琉璃色。

   

圖左為Other-056 皮雕:大鵬金翅鳥,圖中為W-569 紫檀:迦樓羅。

摩睺羅伽:

梵語 Mahoraga,亦譯摩侯羅迦、莫呼洛伽,意為大蛇、大蟒。佛教傳說中的蟒蛇之神,也是音樂神,《維摩經略疏》稱其為地龍(與那伽神龍相對),其形象多為人身蛇首或蛇身人臉,或以一頂繪有蛇形的帽子表示,一手持笙,一手持鼓棒,腰上結有小鼓;受世間神廟所供酒肉。

圖左為檀香:比馬(摩訶婆羅多)與蟒神
 

乾闥婆:

梵語 Gandharva,職司音樂,專奏俗樂,飛天之一;本是婆羅門教崇拜的一類神,以聞香為食,身上亦有濃烈的香氣,又稱香神、樂神、香音神。

緊那羅:

梵語 Kimnara,職司音樂,專奏法樂,飛天之一;此神形象為半人半馬,或者形貌似人,然頂有一角,人見而起疑,故譯為疑人、疑神,又名人非人,又稱天伎神、歌神。

飛天(梵語:Apsara):

佛教中的一類眾生,是乾闥婆和緊那羅相混合;《大智度論》「乾闥婆是諸天伎人,隨逐諸天,為諸天作樂。」,飛天男女不分,職能不分,以香為食,不近酒肉,有佛陀出現的場合,便一定有飛天存在;《阿闥婆吠陀》記載飛天有六千三百卅三位,每當舉行佛會時,便凌空飛舞,拋灑鮮花,以作歌舞,用歌聲、舞姿、音樂、鮮花、食物供養諸佛,是佛教中天帝司樂之神。

飛天最早誕生於古印度,傳入中國後,與中國藝術融合。魏晉南北朝初期,壁畫中的飛天亦稱飛仙。莫高窟的四百九十二個洞窟中,幾乎皆畫有飛天。

飛天一詞語出《洛陽伽藍記》石橋南道,有景興尼寺,亦閹官等所共立也。有金像輦,去地三尺,施寶蓋,四面垂金鈴七寶珠,飛天伎樂,望之雲表。

道教也有飛天,《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解義》飛天大聖無極神王者,如《度人經》中所載十方飛天神王是也。謂之飛天,言其跡之無滯也。

「天女散花」一詞原本來源自佛教中《維摩詰經:觀眾生品》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圖左為W-366A 黃楊:天女散花;圖中為W-089 牛樟:敦煌飛天;圖右為M-039 掐絲彩砂琺瑯畫:天女散花。

圖上為I-007 牙雕:仙樂飄香。

 



羅漢部:

羅漢全稱為阿羅漢,即自覺者,在大乘佛教中羅漢低於佛,菩薩,為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中羅漢則是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果位。

佛教認為,獲得羅漢這一果位即斷盡一切煩惱,應受天人的供應,不再生死輪迴。小乘佛教徒的修行分四種層次,每一種層次叫一個「果位」。這四種果位是:初果,名為預流果,獲得了初果,在轉生時就不會墮入「惡趣」。二果,名為一來果,得到此果,只轉生一次。三果,名為不還果,得到此果,就不再回到「欲界」。四果,即阿羅漢果,修成此果,便代表諸漏已盡,萬行圓成。得到此果位的人,就稱為阿羅漢,簡稱羅漢。

釋迦十聖:

佛陀在世說法時,有著名的十大弟子,他們是:摩訶迦葉(頭陀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羅羅(密行第一;佛陀的獨子)、阿難陀(多聞第一;佛陀的堂弟、侍者)、優波離(持律第一)、迦旃延(議論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

四大聲聞:

指受佛敕,不入涅槃,永住世間護持教法,饒益有情,令彼等得勝果報之四大阿羅漢;然諸經論所舉之名稱不一:

《維摩經》卷上弟子品:舍利弗、目犍連、摩訶迦葉、須菩提,乃十大弟子中:定、慧、行、解之最勝者,合稱為四大聲聞。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摩訶迦葉、阿那律、賓度盧、羅

《法華經》卷二信解品:目犍連、摩訶迦葉、須菩提、迦旃延

《彌勒菩薩下生經》:摩訶迦葉、君屠缽嘆、賓度盧、羅

《寶星陀羅尼經》卷三:舍利弗、目犍連、富樓那、須菩提

羅漢:

羅漢:專指佛教證得聲聞果位的聖人,是一種專稱。
尊者:泛指有智慧有德行的修行人,不僅佛教有此稱謂,佛教之外也有;佛教中把羅漢稱尊者,但是部分大乘菩薩也稱尊者,故知尊者是一種泛稱。
即是羅漢可稱為尊者,而尊者未必是羅漢!

羅漢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之多。在一般的寺廟裡,大雄寶殿正中供佛祖,兩側都塑羅漢,左右各九個,合稱十八羅漢。而在規模較大的寺院,則專門建有羅漢堂,內塑很多羅漢,可能是五百羅漢,甚至更多。

五百羅漢,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時常隨教化的大比丘眾五百阿羅漢,或佛陀涅槃後,結集佛教經典的五百阿羅漢。印度古代慣用「五百」、「八萬四千」等來形容眾多的意思,和我國古人用「三」或「九」來表示多數很相像。因此,「五百羅漢」不一定就是五百,而且他們的名字也不是明確的。

正因羅漢的數量、姓名和造像沒有經典儀軌依據,所以各地寺廟在建羅漢堂時,往往數量規模和人物造型都可能不一致。


十八羅漢:

修持佛法的人達到了脫生死,即不再生死輪迴就叫阿羅漢。我國漢族地區佛寺常塑有十八羅漢像,其實本應是十六羅漢。據佛經上說,佛陀曾囑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盤,駐世濟人。西元二世紀 獅子國(斯里蘭卡)慶友尊者作的《法住記》記載了十六位羅漢的姓名,這本書由我國玄奘法師譯出。後代畫家畫像時不知為什麼卻畫成了十八羅漢,據推測可能是把慶友與玄奘也畫了進去,但在標姓名時,雖把慶友標為第十七位住世羅漢,卻重覆地把第一位羅漢的名字標在第十八位羅漢上。宋代即有人指出這一錯誤,然而十八羅漢卻已經在我國廣泛流傳開了。

圖上為P-005 彩繪:十八羅漢朝觀音。

圖左為BB-419 核雕:十八羅漢持珠。


一、坐鹿羅漢〔進花尊者〕:賓度羅跋羅墮闍尊者

賓度羅尊者,號稱獅子吼第一、福田第一;賓度羅是印度十八姓中之一,是貴族婆羅門的望族,跋羅墮閣是名。這位羅漢本來是印度優陀延王的大臣,權傾一國,但他忽然發心去做和尚。優陀延王親自請他迴轉做官,他用種種比喻,說明各種慾念之可厭,結果國王就讓位太子,隨他出家做和尚。

傳說賓度羅曾騎著鹿到王宮或鄰國講經說法,因此被稱作「坐鹿羅漢」,但據查經典中並無坐鹿的記載;法器為蓮花或法缽。

       

圖左為W-047 黑檀:坐鹿羅漢;圖中為W-333 老山檀香:坐鹿羅漢;圖右為W-457 酸枝:坐鹿羅漢。

圖左為B-045A_01 骨雕:進花羅漢

二、喜慶羅漢〔飛鈸尊者〕:迦諾迦伐蹉尊者

迦諾迦伐蹉尊者,是古印度論師之一。論師即善於談論佛學的演說家及雄辯家。有人問他甚麼叫做喜,他解釋說:由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感到快樂之喜。又有人問他:「何謂之高慶?」他說:「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覺的快樂,就是高慶。例如誠如向佛,心覺佛在,即感快樂。」他在演說及辯論時,常帶笑容,又因論喜慶而名聞遐邇,故名喜慶羅漢或歡喜羅漢。

一說迦諾迦伐蹉尊者出生於富人之家,名字直譯過來為「金象」的意思;法器為雙鈸、念珠或羂索。

   

圖左為W-047 黑檀:喜慶羅漢;圖中為B-045A_02 骨雕:喜慶羅漢
 

三、舉缽羅漢〔進香尊者〕:迦諾迦跋釐墮闍尊者

迦諾迦跋釐墮闍尊者原是一位化緣和尚。他化緣的方法與眾不同,是高舉鐵缽向人乞食,成道後,世人稱其為「舉缽羅漢」。

一說迦諾迦跋釐墮闍尊者出生於富人之家,出生時掌中握一枚金幣,每當拿走一枚後,又新生一枚,奇妙之極,故取名「具金」;法器為線香、鐵缽、金幣或結禪定印。

       

圖左為W-047 黑檀:舉缽羅漢;圖中為W-333 老山檀香:舉缽羅漢;圖右為B-045A_03 骨雕:舉缽羅漢。


四、托塔羅漢〔進燈尊者〕:蘇頻陀尊者

塔,是取梵文「塔婆」一詞的第一音而製成的中國字。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中國是沒有塔,故特造「塔」字,佛教中的塔,是載佛骨的東西,於是塔也成為佛的象徵。

蘇頻陀尊者,是佛祖釋迦牟尼所收的最後的一位弟子,他修到五神通,又修得非非想及非想定。為了紀念師傅,特地把塔隨身攜帶,作為佛祖常在之意;法器為燈、佛塔或捧經。
 

   

圖左為W-047 黑檀:托塔羅漢;圖中為B-045A_04 骨雕:托塔羅漢。

五、靜坐羅漢〔利多尊者〕:諾距羅尊者

諾矩羅可譯作大力士,這位羅漢是一位大力羅漢,原為一位戰士,力大無比,後來出家為和尚,修成正果。 佛陀教他靜坐修行,放棄從前當戰士時那種打打殺殺的觀念,故他在靜坐時仍現出大力士的體格。

漢傳寺廟中常以如意羅漢表之,法器為如意,或有以梁武帝形象塑之。
 

       

圖左為W-047 黑檀:靜坐羅漢;圖中為W-333 老山檀香:靜坐羅漢;圖右為I-031 牙雕:如意羅漢

圖左為B-045A_05 骨雕:如意羅漢

六、過江羅漢〔達摩尊者〕:跋陀羅尊者

「跋陀羅」三字,意譯是「賢」,但這位羅漢取名跋陀羅,是另有原因。原來印度有一種稀有的樹木,名叫跋陀羅。他的母親懷孕臨盆,是在跋陀羅樹下產下他的,因此就為他取名跋陀羅,並將他送去寺門出家。

相傳東印度群島的佛教,最初是由跋陀羅傳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東印度群島中的爪哇島去傳播佛法,因此稱之為過江羅漢。
清中期之後,漢傳寺廟中常以達摩形象塑之。
 

       

圖左為W-047 黑檀:過江羅漢;圖中為W-333 老山檀香:過江羅漢;圖右為B-045A_06 骨雕:過江羅漢。

菩提達摩(382年-536年):

民間也有指過江羅漢為西天二十八祖、東土禪宗初祖,達摩大師。

菩提達摩,又作菩提達磨,簡稱達摩,為南天竺人或波斯人,將佛教禪宗帶入中國,為中國禪宗之開創者,被尊稱為達摩祖師、「東土第一代祖師」並與寶誌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

據說其於南北朝時來到南朝梁,但因與梁武帝話不投機,而轉投北魏少室山的少林寺面壁閉關,並著作《少室六門集》,不過近世學者認為其中僅有《二入四行論》為達摩親傳。達摩的事蹟繁多,是一位擁有諸多神妙傳奇的人物。

達摩的身世,傳說甚多。弟子曇琳指出達摩原是南天竺國國王的第三個兒子,後出家為僧。但北魏人楊衒之所作《洛陽伽藍記》則記載他是西域波斯國人。

達摩是釋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弟子,同時是天竺禪宗二十八代祖師。傳說達摩曾問師父得到其真諦之後該去何處傳教,師傅吩咐他去中國,但告訴他不要去南方,因為南方君主好大喜功,無法領悟佛教真諦。

達摩在南北朝劉宋(西元470年-478年)年間,乘船來到中國南越地方(今廣州)。根據《楞伽師資記》,達摩至中國後成為求那跋陀羅的弟子,屬於南天竺一乘宗(又稱楞伽師)。求那跋陀羅,意譯為功德賢,中天竺人,於劉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後菩提達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徒眾。除《楞伽經》之外,達摩也相當重視《般若經》、《維摩詰經》,釋印順推測可能與他曾在江南一帶生活,受到江南佛教的影響所致。之後他北渡北魏,遊化嵩洛,教授禪法。他所傳授的禪法,在當時受到很大的爭議,主要的門徒只有道育、慧可、曇林等人。

傳統上認為,達摩自海路來到中國後,聞說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至金陵(今江蘇南京)與其談法。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抄經、度僧、造像甚多,是以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因雙方理念不合,達摩即渡江入魏(「一葦渡江」之傳說來源),止於嵩山少林寺,於寺中面壁九年,稱「壁觀婆羅門」。民間則相信達摩在石洞留下至高無上武學《易筋經》和《洗髓經》。

不過《續高僧傳》和《楞伽師資記》等文獻中均無菩提達摩會晤梁武帝的記載,胡適也在《菩提達摩考》和《書菩提達摩考後》兩篇文章中引用《續高僧傳》說明,達摩來華最遲在劉宋滅亡(479年)以前,此時梁朝還未建立。

本論相傳由達摩口述,並由其弟子曇林紀錄、作序,《續高僧傳》、《楞伽師資記》、以及近世學者胡適、釋印順等皆認同此篇為達摩親傳。

釋印順認為,本論指出大乘佛法不外乎理入(悟理)、行入(修行)兩條途徑,亦即了悟道理並落實於生活中,以求消除積習、修至究竟圓滿。其中理入的重點在於了解、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如來藏思想),願意「捨妄歸真」、「凝住壁觀」,保持心如牆壁般安住、不加辨別、不為外緣所動,以達「與真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之境界。

行入包含「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四種。釋印順認為其中前三者是「順物」,即透過克服「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等苦達到克己利他、自他無礙、皆大歡喜;稱法行則是「方便」,透過不執著於相的去實踐六度波羅密利他,從而能消除妄想習氣、證成道果。

釋印順認為,其後中國禪者雖稟承達摩的禪法,不過卻專重「理入」,遂形成了偏重理悟的中國禪宗。

       

圖左為 2012 根雕:達摩;圖中為拓本 PR001 1700 風顛:一葦渡江;圖右為拓本 PR002 1700 風顛:面壁達摩。

       

圖左為P041 1999 黃歌川:以禪代天行道,以心傳心;圖中為P040 1999 黃歌川:忍辱波羅門;圖右為P043 1999 黃歌川:道不遠人。

   

圖左為P042 1999 黃歌川:食可悅禪;圖右為PP057 1999 王純:高詠。

   

圖左為P057 1999 王純:弈秋;圖右為P057 1999 王純:達摩祖師面壁圖

   

圖左為P057 1999 王純:達摩祖師;圖右為P057 1999 王純:恆河沙;原有冊頁十二幅,已讓藏過半。

           

圖左為P030 1988 張木養:達摩祖師;圖中為P048 1990 黃鴻祺:達摩祖師;圖右為W-067 黃楊:達摩祖師。

       

圖左為BB-018 竹篾:達摩不倒翁;圖中為BB-036 竹篾:達摩不倒翁;圖右為BB-023 竹篾:達摩不倒翁。

       

圖左為BB-044 竹篾:達摩不倒翁;圖中為W-294 黃檜:達摩不倒翁;圖右為J-054 黃翡:達摩祖師。

達摩不倒翁:

不倒翁其日本漢字寫作【達摩】,讀音為【daruma】,起源就是達摩祖師;清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年),日本長崎興福寺第四代主持澄一道亮慕心越之名,邀請心越赴日擔任興福寺主持,是年秋,心越東渡日本。心越先在興福寺三年,後上大阪黃檗山萬福寺五個月,回長崎閉關十三個月,寓居江戶一年半,寓居水戶約八年半,入住水戶岱宗山天德寺四年四個月。日本元祿八年(一六九五年)九月三十日,心越圓寂,享年五十七歲。從心越踏上日本國土,直至客死日本,共十九年。心越死後,岱宗山天德寺改名壽昌山祗園寺,奉心越為開山祖師,少林山達摩寺於心越逝世兩年後正式開堂,也奉心越為開山祖師。

由於心越禪師在日本傳教時期,時常以達摩大師紅衣禪坐姿態之一筆畫作來贈予信眾,故紅衣達摩之形象遂廣為流傳;同一時期,有位一了居士因夢見達摩祖師在枕邊說「請找到聖地的靈木,刻出我的形體」而輾轉找到達摩寺裡的巨木,並參照心越禪師所繪之達摩坐像,一刀三拜,雕刻出不倒翁供奉,由於達摩《七轉八起,百推不倒》象徵著不屈不饒的意志,因此受到人們的尊重和喜愛。

日本天明年間(一七八一至一七八九年)群馬縣高崎市發生飢荒,少林山達摩寺的第九代住持東嶽法師,以開山的心越禪師手繪的一筆畫達摩像為範本,教導無法糊口的農民製作紙漿材質的張子達摩,於該寺的七草大祭時販售以貼補家用,而流傳至今。

而向達摩立願,只要努力就可達成之許願模式,其來自養蠶人家之祈求,因為蠶的破繭而出被稱之為【起】,所以要向七轉八起的達摩許願。而後隨著人們不同意見而漸漸將達摩外形做成圓形,底部加重使其更易站立,不倒翁模式終於讓一般人也廣泛使用。

按照日本傳統,一個人同時只能擁有一個達摩不倒翁,而且只能許一個願。關東地區無眼睛的緣起達磨,眉毛和鬍鬚分別象徵福氣長壽的鶴與龜,求得時先點上一眼,願望達成後再添另一眼,隱含必需達成目標的暗示,便可供奉起來;倘若願望沒有實現,許願者必須將這個達摩不倒翁送回到求得它的寺廟,以便和其他的一起燒掉;關西地區的勝利達摩,又稱缽卷達磨,雙眼則早已畫好,還綁上一條信心滿滿躍躍欲試的頭巾,充滿著埋頭苦幹的樸實民風。

   
   

圖左為BB-009 禪定達摩;圖中為W-350 櫻花木:達摩; 圖右為W-454A 肖楠:仙人達摩

       

圖左為W-484A 檀木:達摩祖師;圖中為W-183 香杉:面壁達摩;圖右為W-183A 香杉:面壁達摩

       

圖左為W-204 沉木:達摩;圖中為W-789 香樟:菩提達摩;圖右為W-060 黃楊:達摩祖師。

       

圖左為W-585 酸枝:達摩香燻;圖中為W-806 青櫸:隨形達摩;圖右為 2013 香樟:飛天達摩

           

圖左為S-039 石頭彩繪:達摩;圖中為W-346D 白樺木:仙人達摩;圖右為W-348A 松木:達摩祖師

   

圖左為W-485G 花梨根瘤:飛天達摩;圖右為 2021 牛樟:飛天達摩

聖物:蟬。

蟬的一生幾乎都在泥土中度過,因種類不同,生命週期有一、三、五年,甚至十幾年都有,目前已知生命週期最長的是北美洲的一種蟬,可達十七年;台灣的蟬有百餘種,台灣熊蟬是體型最大的蟬,長約五公分,成蟲出現於每年的五至九月,雄蟬利用鳴聲吸引雌蟬完成交配,雌蟬把卵產在樹皮內,孵化後,小若蟲回到土裡生活,每脫一次皮就長大一些,約在第五年鑽出泥土,爬上樹幹羽化,成蟬大約只能活兩週。

   

圖左為SS-002 牛角洞:雙蟬;圖右為SS-033 高山洞:蟬。

       

圖左為I-023 牙雕:蟬;圖中為Other-077 徽墨:金蟬;圖右為SS-034 高山洞:蟬。

       

圖左為SS-016 牛角洞:蟬;圖中為SS-031 高山洞:雙蟬;圖右為SS-032 高山洞:蟬。

圖左為Ore-009 綠幽靈:蟬。

 

七、騎象羅漢〔戲笠尊者〕:迦理迦尊者

「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騎象人之意。象是佛法的象徵,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勞又能致遠。

迦理迦本是一位馴象師,以清淨慈悲心,用拂塵袪除眾生煩惱;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故名騎象羅漢;法器為拂塵或雙手持金耳環。

       

圖左為W-047 黑檀:騎象羅漢;圖中為W-458 酸枝:騎象羅漢圖 右為B-045A_07 骨雕:騎象羅漢

八、笑獅羅漢〔力風尊者〕:伐闍羅弗多羅

身體魁梧健壯,儀容莊嚴凜然。據說,由於他往生從不殺生,廣績善緣,故此一生無病無痛,而且有五種不死的福力。故又稱他為「金剛子」,深受人們的讚美,尊敬。

雖然他有如此神通,但勤修如故,常常靜坐終日,端然不動。而且能言善辯,博學強記,通曉經書,能暢說妙法;但他難得說法,往往終日不語。他的師兄弟阿難詫異地問他:「尊者,你為何不開一次方便之門,暢說妙法呢?」尊者答到:「話說多了,不一定受人歡迎;儘管你句句值千金,卻往往會令人反感。我在寂靜中可得法樂,希望大家也能如此。」尊者經常將小獅子帶在身邊,所以世人稱他為「笑獅羅漢」。一說尊者原為獵人,因學佛不再殺生,獅子來謝,故有此名。

藏傳佛教中有巴沽拉羅漢,身邊帶著一隻貓鼬或吐寶鼠。
 

       

圖左為W-047 黑檀:笑獅羅漢;圖中為W-333 老山檀香:笑獅羅漢圖 右為B-045A_08 骨雕:笑獅羅漢

九、開心羅漢〔開心尊者〕:戍博迦尊者

戍博迦尊者,傳言即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來長安的善無畏尊者;他是天竺國王之太子,國王立他為儲君,他的弟弟因而作亂,他立即對弟弟說:「你來做皇帝,我去出家。」他的弟弟不信,他說:「我的心中只有佛,你不信,看看吧!」說也奇怪,他打開衣服,弟弟看見他的心中果然有一佛,因此才相信他,不再作亂。

   

圖左為W-047 黑檀:開心羅漢;圖中為B-045A_09 骨雕:開心羅漢

十、探手羅漢〔飛杖尊者〕:半托迦尊者

半托迦尊者相傳是藥叉神半遮羅之子。據《可哩底母經》說:古印度王舍城內一山邊有藥叉神,名叫婆多,北方犍陀多羅國又有一藥叉神名叫半遮羅,婆多與半遮羅的妻子同時懷孕,於是指腹為婚。婆多生女,半遮羅生子,半遮羅生子就是半託迦出家修成正果,也渡婆多的女兒成道;他被稱為探手羅漢,因他打坐時常用半迦坐法,此法是將一腿架於另一腿上,即單盤膝法,打坐完畢即將雙手舉起,長呼一口氣。

民間傳說故事:金蟾原主為第十羅漢,金蟾性貪,某日盜走劉海之妻胡秀英〔狐仙〕所持寶珠,夫妻二人前往索討,金蟾不敵,誆騙主人出手相助,羅漢遂以袈裟捆敵,玉缽收之;八仙之漢鍾離與呂洞賓前往助拳,施盡術法,仍無法取勝,遂駕雲前往西天向佛祖求救,佛祖將一金缽交與弟子目連,目連以錫杖擊碎玉缽,救出劉海夫妻並取得袈裟,第十羅漢得知玉缽被破、袈裟被盜、劉海被劫,怒與兩位上仙索戰,經目連告之原委,除了將袈裟物歸原主外,同時轉贈佛主金缽;知道自己受金蟾所騙的第十羅漢,立即笑著把金蟾送給了劉海,雙方化干戈為玉帛,互相結為好友。

       

圖左為W-047 黑檀:探手羅漢;圖中為W-333 老山檀香:探手羅漢;圖右為B-045A_10 骨雕:探手羅漢

十一、沉思羅漢〔道悟尊者〕:羅怙羅尊者

佛陀的獨子,密行第一;面相豐腴、蠶眉彎曲、秀目圓睜、敦厚凝重的風姿之中帶有逸秀瀟灑的氣韻。

沉思瞑想,在沉思中悟通一切趨凡脫俗。在沉思中能知人所不知,在行功時能行人所不能行。 他的沉思,就是獲取智慧與行動;法器為雙手捧寶冠。
 

   

圖左為W-047 黑檀:沉思羅漢;圖中為B-045A_11 骨雕:沉思羅漢

十二、挖耳羅漢〔洗耳尊者〕:那迦犀那尊者

「那迦」譯作龍,「犀那」譯為軍,「那迦犀那」即龍的軍隊的意思,比喻法力強大,有如龍的軍隊。這位羅漢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他也是一位論師,因論《耳根》而名聞印度 ;所謂耳根,是由於醒覺而生認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六種根源之一。

佛教教義中除不聽各種淫邪聲音之外,更不可聽別人的秘密。因他論耳根最到家,故取挖耳之形,以示耳根清淨;法器為寶瓶。

       

圖左為W-047 黑檀:挖耳羅漢;圖中為W-333 老山檀香:挖耳羅漢;圖右為B-045A_12 骨雕:挖耳羅漢

十三、布袋羅漢〔布袋尊者〕:因揭陀尊者

因揭陀相傳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為了避免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後拔去其毒牙而放生於深山,因發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就是用來裝蛇。

蘇東坡曾贊其形象:「捧經持珠,杖則倚肩,植杖而起,經珠乃閒。不行不立,不坐不臥,問師此時,經杖何在?」

   

圖左為W-047 黑檀:布袋羅漢;圖中為B-045A_13 骨雕:布袋羅漢

十四、芭蕉羅漢〔進果尊者〕:伐那婆斯尊者

伐那婆斯梵文為雨的意思。相傳他出生時,雨下得正大,芭蕉樹正被大雨打得沙沙作響,他的父親因此為他取名為雨。他出家後修成羅漢果,又相傳他喜在芭蕉下修行,故名芭蕉羅漢。

   

圖左為W-047 黑檀:芭蕉羅漢;圖中為B-045A_14 骨雕:芭蕉羅漢

十五、長眉羅漢〔長眉尊者〕:阿氏多尊者

阿氏多是梵文無比端正的音譯。這位羅漢的特徵,是生下來就有兩條長長的白眉毛。原來他前世也是一位和尚,因為修行到老,眉毛都脫落了,脫剃兩條長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後再轉世為人。

他出世後,有人對他的父親說道:「佛祖釋迦牟尼也有兩條長眉,你的兒子有長眉,是佛相。」因此他的父親就送他入寺門出家,終於修成羅漢果。

       

圖左為W-047 黑檀:長眉羅漢;圖中為W-333 老山檀香:長眉羅漢;圖右為BB-008 竹雕:長眉羅漢。

   

圖左為P016 彩墨:長眉羅漢;圖中為B-045A_15 骨雕:長眉羅漢

十六、看門羅漢〔錫杖尊者〕:注茶半托迦尊者

注茶半托迦尊者,是佛祖釋迦牟尼親信弟子之一,他到各地去化緣,常常用拳頭叫屋內的人出來布施。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他不慎把它打爛,結果要道歉認錯; 後來他回去問佛祖,佛祖說:「我賜給你一根錫杖,你以後去化緣,不用打門,用這錫杖在人家門上搖動,有緣的人,自會開門,如不開門,就是沒緣的人,改到別家去好了!」原來這錫杖上有幾個環,搖動時發出「錫錫」的聲音。人家聽到這聲音,果然開門布舍。

部分漢傳廟宇以目連尊者替代。

       

圖左為W-047 黑檀:看門羅漢;圖中為W-333 老山檀香:看門羅漢;圖中為B-045A_16 骨雕:看門羅漢

十七、降龍羅漢〔降龍尊者〕:迦葉尊者

摩訶迦葉,又被稱為大迦葉,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和佛教創始人,在釋迦牟尼弟子中,被稱為頭陀第一。在佛陀入滅後,大迦葉成為僧團領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結集;禪宗尊他為第一代祖師,頭陀第一;由清朝乾隆皇帝所欽定。

一說第十七位羅漢是《法住記》的作者慶友尊者。;傳說古印度有龍王用洪水淹那竭國,將佛經藏於龍宮。後來慶友尊者降服了龍王取回佛經,立了大功,故稱他為降龍尊者。

       

圖左為W-047 黑檀:降龍羅漢;圖中為W-333 老山檀香:降龍羅漢;圖中為B-045A_17 骨雕:降龍羅漢

民間說法,濟公是降龍羅漢轉世:降龍羅漢乃佛祖座下弟子,法力無邊,助佛祖降龍伏妖,立下不少奇功。降龍修煉幾百年,卻始終不能得成正果,求教觀音,得知七世塵緣未了,便下凡普渡眾生,了結未了塵緣。

濟公禪師:

濟公(1130年(建炎三年)二月初二日-1209年(嘉定二年)五月十六日),法號道濟,又稱濟癲和尚、濟公活佛、濟公禪師,俗名李修緣(一名李仁遠),南宋時期台州人。富有傳說色彩的佛教禪門臨濟宗僧人,以不死守佛教戒律及神通廣大的顛僧形象聞名。

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初二日(1129年3月1日)濟公出生於南宋台州。濟公逃婚在杭州靈隱寺出家,法號道濟,拜靈隱慧遠為師。喜好誦經打坐,不戒酒肉,語言詼諧,穿著破衣破帽手持破扇。因其行為不檢點,被眾僧告到其師慧遠面前,慧遠為庇護他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癲僧!」故又被稱做濟癲。其師慧遠圓寂後,被迫轉到淨慈寺。他醫術精湛,常常救助百姓,被百姓稱為濟公活佛。傳說是降龍羅漢轉世。道濟於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六日於淨慈寺圓寂,享壽七十九歲。臨終前曾作一偈:「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葬於虎跑(今杭州),後人建有濟公塔院。《淨慈寺志》卷十九中收載其《入龕文》、《起龕文》、《掛真文》、《秉火文》、《起骨文》和《入塔文》。

漢傳佛教由於受到儒家禮教的影響,在弘法的風格上較為嚴肅,而顯得無法令中下階層庶民攝受。道濟和尚故事的出現以及其故事的流傳,庶民式的語言與作風,使得識字不多,文化不深的庶民對於原本生硬的佛法教義,更容易有所親近與真實了解。

印光大師也論過道濟和尚的不守清規,顯大神通。假如濟顛謹守清規而顯神通,按照佛教規矩則不能住世。只能藉著瘋瘋顛顛,令人疑信相參,以這種密行教化,令一般人了解佛法的不可思議,而生正信心。

雖然釋迦牟尼佛傳法時期,因僧侶乞食托缽制度並未強制僧侶茹素,而有了三淨肉。佛教對於一般信徒的戒律,有不殺戒,但無素食戒這一條。但梁武帝開始提倡中國僧侶素食,且漢傳佛教中的《楞嚴經》:「食肉之人,死墮惡道,受無量苦。」《梵網經菩薩戒本》:「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食肉者,斷大慈悲性種子」因此漢傳佛教絕大部分宗派受菩薩戒的僧侶以及佛教徒,若是沒有環境上的限制,還是必須茹素,為修習慈悲心之法。

藏傳佛教由於藏區氣候風土,蔬果供應不足,因此在藏區不論僧俗都無法茹素,都可食用三淨肉,日本東密亦然。

   

圖左為P044 濟公活佛;圖右為W-800 黃楊:濟公抱石

       

圖左為W-712 龍眼根雕:濟公禪師;圖中為W-586 檀香:濟公活佛;圖右為W-586A 牛樟:濟公活佛

       

圖左為C0404-514 石灣陶:濟公禪師;圖中為J-144 青玉:濟公禪師;圖右為J-013 白底青:濟公禪師。

       

圖左為H-003 角雕:濟公禪師;圖中為SS-066 蓮藕白雞血:濟公禪師;圖右為W-347 漂流木:隨形濟公禪師

十八、伏虎羅漢〔伏虎尊者〕:彌勒尊者

彌勒尊者;由清朝乾隆皇帝所欽定;一說第十八位羅漢為四大聲聞弟子君屠缽嘆(行籌第一)。

傳說伏虎尊者所住的寺廟外,經常有猛虎因腹饑長哮,尊者常將飯食分給這隻老虎,久而久之,猛虎即被降服,故稱伏虎羅漢。

部分藏傳寺廟則以羯摩札拉尊者替代,亦有以摩耶夫人(女相)替代,身邊帶著一隻老虎為其特徵。


       

圖左為W-047 黑檀:伏虎羅漢;圖中為I-004 牙雕:伏虎羅漢;圖右為W-719 黃楊:伏虎羅漢。

圖左為B-045A_18 骨雕:伏虎羅漢。


 

道教諸神:

東漢末年興起的道教,是道道地地的中國化宗教,其符籙治病、修煉長生、求不死之方以及三十六福地、七十二洞天的傳說,吸引著代代對於神仙幻夢趨之若騖的中國人。

道教諸神,囊括上古傳說,山川星辰,歷史聖賢,鄉野傳奇,民俗信仰,而後又加入小說演義(封神演義與西遊記影響尤深)與政治因素,故包羅萬象,在此不予贅述。

由於與佛教的無形競爭,刺激催化道教教義的進步完善,於是通過宗派融合及各神系交化構成了“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極九曜十都”的基本架構。

三清:道教世界中三位地位最高的精神領袖,約略等同佛教中的三寶佛。


 

個人以為:天庭,即古時人們將皇權帝制直接置換的幻想,若以現代民主潮流的觀點來看,天庭皇權是否應該改制?這是題外話,意義不大,總之,倡導忠孝節義,勸人向善者,不論其位階或名稱為何?皆可歸納於正教信仰,反之,則歸屬迷信惑眾之流。

 

 

 


 


 

 

 

 

 

 

 

 

關聖帝君:

 

       

圖左為W-504 香樟:關聖帝君;圖中為W-085 牛樟:文身關帝;圖右為W-051 檀香:關聖帝君

       

圖左為 I-025 牙雕:關聖帝君;圖中為W-504A 香樟:關聖帝君;圖右為W-212 沉木:關聖帝君

       

圖左為W-430A 海黃:關聖帝君;圖中為W-485F 檜木:關聖帝君;圖右為W-332 黃楊:關聖帝君。

       

圖左為W-762 牛樟:千里走單騎;圖中為W-320 黑檀:一夫當關;圖右為M-139A 銅:關聖帝君

圖左為W-666 海黃:關聖帝君。

 

中壇元帥:

請參詳佛教諸神羅鳩婆(那吒、哪吒)。

二郎神:

二郎神,又稱:川主、顯聖二郎真君、昭惠靈顯王、灌口二郎、二郎真君、灌江神、赤城王、清源妙道真君。是中國民間和道教的神祇人物。民間多認為他是一位與水利、農耕、防止水災、旱災有關的神,甚至是水神。一般認為二郎神居於四川灌縣(今都江堰市)。

二郎神信仰起源於唐朝之前四川地區對於秦蜀郡太守李冰的信仰崇拜,並在北宋時期便流行於全中國。然而元朝之後,受到戲曲話本小說的大肆渲染,中國全國範圍內的二郎神信仰中的治水成分受到削弱。因而仍然基於治水傳說的巴蜀地區二郎神信仰產生了分化,並在明清發展成為了川主信仰,川主(二郎神)被認為是四川和重慶的鄉土神。

二郎神是將幾種民間俗神,其來歷有很多種說法:

蠶叢後裔:道書《灌江備考》上說「二郎為蠶叢之後,故其目縱。」
李二郎:秦朝李冰的第二個兒子,曾協助父親斬殺蛟龍,平定水災,被稱為「灌口二郎」並設祠祭祀。朱熹《朱子語類》說:「梓潼與灌口二郎兩個神,幾乎割據了兩川。」該書又說:「蜀中灌口二郎神,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出來。」
楊二郎:《西遊記》中,楊二郎,名為楊戩,是玉皇大帝的外甥,法力高強,有七十二變,曾幫助天庭捉拿大鬧天宮的孫悟空。
鄧二郎:晉朝襄陽太守鄧遐,因曾經入水斬殺沔水蛟龍,被人尊稱為「二郎神」。
趙二郎:隋朝嘉州太守趙昱(即青城山道士趙昱)也因為斬殺蛟龍,被稱為灌口二郎神,被宋真宗封為清源妙道真君。
獨健:唐朝傳說,他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的第二個兒子,名獨健,在安史之亂中曾經率天兵救護唐明皇。
孟昶:後蜀後主孟昶投降宋朝之後過世,被其妻花蕊夫人或懷念他的百姓以二郎神,或是張仙等其他種種名義,暗中奉祀。

與祆教的關聯:

《十國春秋》記載,五代時,前蜀皇帝王衍「披金甲,冠珠帽,持弓矢而行。百姓望之,謂如灌口祆神」。唐末五代時灌口便有披甲持弓的神像,就是由這條史料獲知。《說文新附》釋「祆」,稱:「祆,胡神也。從示天聲。火千切。」中山大學教授黎國韜考證此「祆神」即波斯的火祆教神祇,他在《二郎神之祆教來源》一文中認為,二郎神之形象:三眼,手持三尖兩刃槍,牽一哮天犬,可以變化成三頭六臂。此形象與祆教維施帕卡神(Weshparkar)形像正相一致。維施帕卡是三頭六臂,身披甲裝,手執山型叉,臂上畫有尖齒犬頭,與文學描寫中二郎神形像極為相似,這是祆神與灌口二郎神有關之一證。故推測二郎神之原型應是隋唐時從西域傳入中原的波斯神靈,其後才逐漸本土化。且十國前後蜀人信奉火祆教,其形像又與元明清以來小說、戲曲中之二郎神相似,表明祆神形像對二郎神形像之形成有很大影響。

【西遊記】架鷹縱犬的形象:

儀容清俊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
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
斧劈桃山曾救母,彈打鋋羅雙鳳凰。力誅八怪聲名遠,義結梅山七聖行。
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靈聖,顯化無邊號二郎。

   

圖左為W-625 清代泥塑:二郎神;圖中為其背面圖。

 

齊天大聖:

       

圖左為M-024 銅:齊天大聖;圖中為C0404-520 石灣陶:齊天大聖;圖右為C0404-519 石灣陶:美猴獻壽。

   

圖左為Other-010 泥塑:西遊記;圖中為J-121 黃翡:齊天大聖

圖左為W-163 梧桐:火焰山。

 

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又名真武大帝﹝在此不贅述﹞,在日本東密則稱為妙見菩薩,是佛教天部諸神之一,也稱作妙見尊星王菩薩、北辰妙見菩薩、妙見天,為武神、護法神;妙見和其他來自於古印度的菩薩相異,源自星宿思想,是北極星的神格化,通常和大黑天、多聞天、辯才天等類似;其信仰是由古代巴比倫經印度,在中國和佛教、道教習合,和佛教同時傳到日本。

妙見菩薩信仰混合道教、密教、陰陽道等要素,形像不定,多是身著甲冑的武將形、手持劍、乘坐在龜蛇或龜之上的形像,多見於日蓮宗、以及真言宗與天台宗的密教系寺院,掌管守護國土、除去災厄、保佑長壽,也被視為擁有治療眼疾的靈力而受到民眾的廣泛信仰。《準提懺》中,妙見菩薩是發願守護準提觀音的護法神。

中世紀,千葉氏、九戶氏視妙見菩薩為一族的守護神,作為千葉氏的氏神,是千葉妙見宮(千葉市千葉神社)的祭神。明治維新的神佛分離令政策下,妙見信仰的寺院被神社化,祭神也改成天之御中主神。

聖物:玄武。

       

圖左為W-416 香樟:玄天上帝;圖中為W-684 台灣紅檜:玄武;圖右為Other-094 徽墨:玄武。

 

天上聖母:

 

順天聖母:

臨水夫人,姓陳名靖,人稱靖姑,福州下渡人;生於唐末天佑甲子(公元九零四年),卒於天成三年(公元九二八年),另傳說生於唐大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是福建閩江流域民眾崇奉的神靈,其信徒遍布臺灣、浙江、江蘇以及東南亞;因源於福州府,故福州人視其為鄉里的守護神。其他地區的信徒,則多視其為婦女、兒童的保護神,與七星娘娘信仰有甚多雷同之處。臨水夫人為閭山派的女道士,生前有德於民,歿後被奉為神靈,其信仰非常昌盛,以其能護佑孕婦,順產保胎聞名。臺灣有主祀臨水夫人的廟宇一百三十幾座。供奉順天聖母的祖廟在福建省寧德古田縣大橋鎮臨水宮。據《閩都別記》記載,古田臨水宮供有臨水夫人的真身塑像。

少年時陳靖姑與林九娘、李三娘一起赴閭山學法,拜師於閭山感天大帝許旌陽門下,學成後回家嫁與寧德古田的士紳劉杞,但依然繼續降妖伏魔,扶危濟難,有伏白蛇、捉長坑鬼的功績。二十四歲時以懷孕之身,祈雨抗旱、為民除害而犧牲,被鄉民奉為神靈,尊稱為「臨水夫人」,在保護婦幼上頗有感應,因而被人民稱為「順產助生護胎佑民女神」。

據說琉球群島的海神懿德夫人,即為臨水夫人陳靖姑之門下弟子。

閭山派中,有一批道士,奉臨水三奶夫人陳,林,李,三位女神為宗師,其以紅頭巾作為標記,稱作閭山「皇君法教」(夫人派,三奶派),世人慣稱其教派法師為「紅頭法師」。而另一部份道士則將法主真君奉為宗師,並以黑頭巾作為派系之標記,臺灣人稱之為「烏頭法師」,閩南語俗謂「死歸法主,生派夫人」。

歷代帝王對陳靖姑都給予勅封,宋代以後,陳靖姑一再受到朝廷加封。也因此陳靖姑的尊稱或封號甚多。如:順懿夫人、慈濟夫人、臨水陳夫人、天仙聖母、等。到了明、清時期,其神階一直達到極頂的「順天聖母」封號。

順天聖母原為觀音大士的化身:

唐朝末年,群雄崛起,連年混戰,天災人禍,百姓流離失所,福建晉江與惠安兩地之間一一八八米的洛陽渡,水深潮急,來往船渡困難,時有妖怪出沒其間,吞食往來商旅,急需在渡上建造三六零丈之跨水石墩,工程浩大,當時民間僅募白銀千兩,可謂「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因款拙即將停工,巡檢宋忠憂心如焚、束手無策,坐在渡邊望江興嘆。不料驚動了過境的南海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大士召見東海龍王,查明原委,便喚出土地神來,交代說:起造洛陽橋,承造官缺乏工銀,你可隨吾顯化,助其成功!土地神領旨與大士駕起祥雲降落在洛陽江中,並摘下一片蓮花化作彩船,柳枝為漿櫓,土地神化為老翁,頭戴竹笠、身穿漁衣,立在船後把舵,大士自己化為絕色美女坐在船中,船至江中,揚言有人能將金銀投中其身者,願結為夫妻,否則所有金銀悉數充作造橋之資,大士法術無邊,無人能中。時有王成者,生性剛直,以販菜為業,亦往一試,罄其所有,屢試屢敗,時呂洞賓雲遊經遇,看出觀音大士的真身,便暗中相助而擲中,然觀音大士以神俗無法結婚,彩船與美女同時翻覆。王成見人財兩空,乃投江自盡。觀音大士那時祂在船上心血來潮,張開慧眼,一看得知呂仙下凡暗助王成擲銀爭美,好不氣惱,正欲閃避,豈意呂仙將銀點化成粉,撒向空中,粉粉揚揚,雖觀音大士塵拂拂過,左鬢一撮青髮仍染上銀塵,觀音順手拔下半根白髮拋入江中,這根白髮飄入水中後,即便成一條白蛇,向西北方向,遊到古田縣以東三十里的地方,叫做臨水村,潛藏在附近的一個深洞裡,受日月精華,成精變怪,殘害世人。觀音大士曉得這條白蛇成精,必為世患,於是咬破指頭,湧出鮮血,化成一朵彩雲,飄向福州府閩縣下渡街陳家投胎為女身靖姑,學法除害,到後收服此蛇,又將王成引至古田縣劉通家中轉世,取名劉杞,後與彈指化身之女靖姑結為夫妻,以了擲銀之緣。

順天聖母出生:

福建福州府下渡街有一長者陳昌,樂善好施、持濟行仁。娶妻葛氏,賢淑善良。成婚數載未添男女,一日夫妻同往鼓山喝水岩,祈求觀音送子,回家後一夜晚,葛氏見一小紅雲,鮮豔奪目,飄進房中,她不覺張口把它吞進肚裡,醒來卻是一個夢,此後懷孕在身。唐代宗大曆二年﹝西元七六七年﹞正月十五日,福州下渡﹝今福建省福州市蒼山區工農路﹞,出生之時景雲覆室、紫氣盈庭、引為吉祥之兆、鄰里感奇前來探望,只見異香滿堂,這個小女孩長得眉目清秀,潔白可愛,大家誇讚,日後必能成鳳,誰知這個女嬰出世後啼哭不停,到三旦浴盆之日,諸親友前來祝賀,忽然門前來個老尼要見,陳昌抱著女嬰出來相迎,老尼見小女嬰清奇可愛,便伸手摸其頭說:「莫啼、莫啼,與我佛有緣」,就附耳微言數語,便息哭不啼了。老尼對陳昌說:「此女骨格清奇必能鶴立雞群、日後雖女勝男、可喜可賀!」,並取名「靖姑」,「蓋靖也,乃安靜,平安也」,靖姑從小多伶俐。

三歲,能誦觀音咒。
五歲,心靈手工巧學針繡,見母親燒香拜佛,祈求觀音菩薩庇佑闔家平安,心有所悟,對觀音菩薩更加信仰,萌發「持素信佛、孝敬雙親」的念頭。
七歲,攻讀書史,把百家學說記在心頭。
八歲,攻讀千字文。
九歲,百家學能說誦記在心。
十一歲,跟母持素看經在佛前。
十三歲,師事閭山法主許真君學道法。

根據《閩都別記》記載,相傳陳靖姑在十三歲時,雙親將陳靖姑許配給劉杞。陳靖姑在劉家來迎娶時,關在佛堂不出,父母迫之婚嫁劉杞,陳靖姑不從,陳昌怒而奪下「觀世音菩薩像」扔於地而腳踏碎之,此時「觀世音菩薩」駕前護法「金甲神」以神杵從天而降打中陳昌,陳靖姑因此憑空消失,眾人尋之無著。「金甲神」問陳靖姑說:「你不從婚嫁,那去閭山學法好嗎?」陳靖姑一語答應,便一人獨自前往尋找福州白龍江龍潭壑「閭山大法院」,金甲神在天護送。在閭山期間,陳靖姑盡學師父許真君所傳授閭山絕學,師父許真君告知,此姻緣乃天命註定,要陳靖姑遵從婚約。

十五歲,學法轉,靖姑接受師訣:「道者以誠而入、法者以恆而通」,學得設醮法、斬蛇法、封山破洞、召雷驅電、呼風喚雨、縮地騰雲、移山倒海、斬妖捉怪、退病卻瘟等法術藝成下山行道,得許真君授十部道書:第一道促天縮地法。第二道驅沙填海法。第三道劈岩破洞法。第四道點石成金法。第五道逐雲化雨法。第六道指茅成劍法。第七道移山倒海法。第八道火鍋煎油法。第九道六輪點演算法。第十道排骨練丹法。並獲派王、楊二太保為護法。

陳靖姑三年學得閭山正法,拜別師父許真君欲返家時,許真君再三告誡陳靖姑只管一直往前走,不可回頭觀望,但陳靖姑捨不得師父,方走了二十四步又回頭去找師父。師父告知陳靖姑在二十四歲時必有大難,只好再三交代她二十四歲那年,千萬莫行法事及動法器,方可保平安,並送陳靖姑三項法器「七星劍、平妖角、法繩」以防不備之需。

十八歲,陳靖姑在十八歲之前,劉杞被長坑鬼和白蛇關在白蛇洞,陳靖姑便破白蛇洞救劉杞﹝因此與白蛇結下冤仇﹞。之後又發生許多事情﹝例如收猴精、降虎精、降妖除魔等事情﹞,多人前來請求解決緊急危難、除妖佑民之事。成婚之事一再拖延,一直到十八歲時才順利嫁與劉杞。

廿四歲,閩疆久旱,為挽救群黎,脫胎祈雨,被仇妖陷害,於唐德宗貞元六年﹝西元七九零年﹞八月十五日證果福州古田臨水村。

時聖母已身懷六甲,憫同胞深受饑饉之苦,罔顧自身安危,脫胎家中,化八卦圖遮住其屋,化畚箕草繩為猛虎蟒蛇守住前後門,又將房屋化成ㄧ座蓮花池塘,並請母親在家切莫跟人說話獲允;遂帶法器赴白龍江﹝今福州南台大橋下鴨姆洲﹞,浮蓆江中,斗散青絲,頭戴法冠,腰繫法裙,左 手執靈角,右手執法劍,腳踏草蓆,舞劍吹角,步罡踏斗,施行閭山正法,念動咒語,祈降甘霖,未幾大雨傾盆,旱象頓消,舉國歡欣;但仇妖乘隙陷害,先毀孕胎,再拖沉浮蓆,斯時聖母因胎被毀,血往下崩,肚如刀刈,疼痛難當,手足無力,有法難施,有劍難斬,遂咬破中指,將血彈向閭山,法主見血雲,知徒遭劫,即施行法術,拾擲三個石蛋變為三隻鴨 母,從空飛入水中,啣蓆三角,扯浮水面,聖母得免蓆沉溺水﹝故而臨水弟子:不以鴨祀神,不食鴨肉﹞,精神復振,鬼神奔逃,聖母追趕白蛇至古田交界地捉住,跨蛇首駕雲飛回臨水洞,因胎孕被毀,怒氣填胸,寒經五臟六腑,致遭產厄,坐化臨水洞口,鎮住白蛇,永世不得出洞,並賜夢給閩王,閩王大驚,跌坐大哭:為感聖母累建奇功,護國救民,祈雨喪身,三次加封為「昭惠崇福臨水宮:陳奶夫人」,降旨洞口建廟。﹝摘自臨水平妖傳)

聖母羽化後,英靈猶在,復至學習扶胎救產、保赤佑童之術、發願救人難產、抱送子嗣、濟世渡眾,並以無邊法術、醫病、除妖、扶危、解厄、決疑,且弘揚教義、勸化世人,聖母幻軀雖已羽化,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捨己救人之精神,千秋萬世,永垂不朽。

後唐時閩王寵幸皇后陳金鳳,白蛇為報復被毀洞之仇,於是聽從長坑鬼之計,白蛇將皇后陳金鳳帶回「長坑洞」中,白蛇變成陳金鳳模樣,佔據皇宮殿,朝夕與閩王做樂,三十六宮娥打入冷宮,全部變成它白蛇腹中之食物。白蛇處心積慮報仇,欲加害陳靖姑,便迷惑閩王取陳靖姑的心,以治其病。陳靖姑聽聞白蛇再次危害人間,甚至隱居宮中,便將計就計進入閩王宮內,降伏白蛇,將白蛇斬為三段,將白蛇頭鎮於白龍江之龍潭壑中,中段鎮於開元寺鐵佛殿古井中,尾段鎮於七穿井中。聖母因斬白蛇有功,受封為「順懿夫人」。

記載陳靖姑將白蛇斬成三段後,救出皇后陳金鳳,及把被白蛇吃掉的三十六位宮女的骨頭排列,設壇吹角佈斗,念動真言咒語,轉動天地之精氣,施水火煉度,並繪護身成形硃符,按在骨頭之上,又吹動鼓角,佈以閭山正法,頓成人形,恢復原宮女模樣。閩王大悅,感念陳靖姑救皇后有功,便將三十六位宮女賜予陳靖姑為徒,為今稱呼的「三十六婆姐」。陳靖姑盡心傳授三十六婆姐閭山正法,使祂們皆俱能捉妖除魔及救難產、扶危、護嬰等法力。

三十六宮女﹝婆官﹞:

第一宮福州府古田縣陳大娘。第二宮延平府順昌縣黃鶯娘。第三宮福寧府寧德縣方四娘。第四宮興化府莆田縣柳蟬娘。第五宮建寧府建甌縣陸嬌娘。 第六宮福州府長樂縣宋愛娘。第七宮泉州府晉江縣林珠娘。第八宮漳州府漳浦縣李枝娘。第九宮汀州府連城縣楊瑞娘。第十宮邵武府泰寧縣董仙娘。
第十一宮福州府連江縣何鶯娘。第十二宮漳州府漳平縣彭英娘。第十三宮建寧府建陽縣羅玉娘。第十四宮泉州府南安縣吳月娘。
第十五宮福州府羅源縣鄭桂娘。第十六宮福寧俯福鼎縣張春娘。第十七宮建寧府浦城縣王七娘。第十八宮福州府侯官縣倪鳳娘。
第十九宮汀州縣長汀縣包雲娘。第二十宮福州府閩縣孫大娘。第廿一宮福寧府寧德縣趙娥娘。第廿二宮興化府仙游縣周玉娘。
第廿三宮福州府連江縣程二娘。第廿四宮福州府閩縣葉柳娘。第廿五宮永春府寧化縣鐵春娘。第廿六宮福州府永福縣雲燕娘。
第廿七宮泉州府惠安縣聶六娘。第廿八宮邵武府光澤縣劉嬌娘。第廿九宮福州府侯官縣翁金娘。第卅宮建寧府政和縣潘翠娘。
第卅一宮福州府閩清縣林艷娘。第卅二宮泉州府同安縣鄧三娘。第卅三宮福州府閩清縣朱巧娘。第卅四宮延平府延平縣金秀娘。
第卅五宮泉州府安溪縣藍梅娘。第卅六宮福寧府霞浦縣湖大娘。(以上資料來自:據福建省府縣誌及閩都別等記載)

順天聖母信仰的特色:

順天聖母是觀世音菩薩指血的化身,具有釋教的血統。又因學法於閭山法主許真人兼具道教的法統。況且陳奶夫人為拯救黎民脫胎祈雨、捨身成仁,受儒家的傳統。使『釋、道、儒』三教在順天聖母身上統一起來,進入盡善盡美的境界,所以三教雖分力,而都能與順天聖母結下不解之緣,獲得一致信仰。福建沿海一帶信仰臨水夫人的女子們,為尊敬臨水夫人陳靖姑,忌諱在二十四歲時結婚,所以造成當地女子趕在二十四歲之前嫁出,演變成當地的習俗。其影響之鉅,儼然為地方女子的守護神。

順天聖母二十四歲時為拯救萬民,英勇犧牲,真是驚天地,泣鬼神,後人為尊敬祂,到處建廟崇祀,奉為婦女保護神,福建閩中、閩東、閩北一帶,信奉順天聖母的女子們,都避開二十四歲結婚,除了忌諱外,實具敬重的意義。

聖母的神蹟:

閭山學法,醫父救夫,降妖除魔,收伏丹霞、石夾女、虎婆奶皈依正果,滅蜘蛛精、斬妖僧、助夫破案、王宮斬蛇救卅六宮娥、誅袁廣智、祈雨救災、保胎護產保嬰,拯救萬民,當地人感念聖母恩澤,籌建臨水宮。

陳靖姑生於唐大曆二年,精通法術,懷孕時剛好遇到福建大旱,為設壇而脫胎祈雨,在祈雨時胎兒被仇家所害,不幸胎死母亡,臨終前發願:「死後必成神,專救難產婦女」。建寧地區有婦女懷孕十七個月無法生產,陳靖姑顯靈治療,結果生下數斗毒蛇而且母體平安。古田縣臨水鄉有一條巨蟒吐毒傷人,某天鄉人看到一位朱衣女子拿劍斬殺毒蛇,鄉人問她是誰?她在回答說:「我乃陳靖姑」後就不見了。當地人因此為她在洞上立廟,尊為「臨水夫人」。據傳陳靖姑、林九娘、李三娘,三人義結金蘭,一起在閭山跟隨許遜真人學法,學成後下山傳道,師承閭山、道派(三奶教):陳靖姑為法主、民間因以三奶夫人併祀。

聖母受封五個朝代:唐、宋、元、明、清

後唐朝:救後唐皇后難產封為「都天鎮國顯應崇福順意大奶夫人」;斬白蛇閩王璘封為「順懿夫人」;救閩國王璘封為「崇福臨水夫人」。

宋朝:淳祐年間封為「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廟額「順懿」;又封「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

元朝:延祐年間封為「淑靖」。

明朝:其封號內除了「夫人」封號的增加之外,還上升到「天仙聖母」、「太后元君」的神階之上。

清朝:雍正七年封為「天仙聖母」;太后加封為「天仙聖母太后元君」;乾隆四年封為「太后」,因姓陳稱「陳太后」;道光皇帝的皇后難產,胎痛三晝夜生不下,危險萬狀,太醫束手無策,那時閩縣大司寇陳望坡奏稱:臣家鄉有臨水陳夫人:專救難產,皇上可降御香求救,定有效驗,皇上從之,設香案執香仰天請求陳夫人庇佑胎兒速誕生,即時皇后順利生產,母子平安。此時皇后於恍惚中見ㄧ仙女,披髮仗劍,進入房內,心神ㄧ振,太子便出世了,皇上睹聞:連呼臨水奶陳夫人真是我的「重生父母」!並封賜為「太后」,從此被加稱娘奶、為臨水陳太后,而且降旨擴建「臨水宮」又名「懿宮」﹝摘自臨水平妖﹞;道光年間封為「護國太后元君」;咸豐年間封為「順天聖母」。

順天聖母聖號:

名間尊稱為:臨水夫人、順天聖母、臨水陳太后、臨水奶、大奶、奶娘、臨水夫人媽、南台助國夫人、護國夫人、三奶夫人﹝三奶夫人教,以陳靖姑為首與林九娘、李三娘三位夫人之總稱。故也有稱陳靖姑為陳大娘﹞,又因結議諸姐妹,各有封號,分別司掌「註生」、「註胎」、「抱送」、「安胎」等職能。還接受閩王璘賜給三十六宮娥,為人間種花、護花、送花、保子嗣的花神,名間的敬稱為「三十六婆官」。

二奶:林奶夫人,諱九娘,又名淑靖。八月十五日出生。相傳為福建省羅源縣人。父諱忱,為邑中望族。母許氏,生二男一女。掌珠獨育,慈愛殷渥,秉性溫淑,慧中秀外。忱任東都刺史時為奸臣所誹謗,告老還鄉,又為妖魔所害。家遭劇變,境遂中落。聖母下閭山未久,收九娘為誼妹,傳以閭山正法。王廣智作亂時,林為副帥協助聖母收伏之。平時除妖醫病備受世人敬愛。 聖母祈雨遭害歸神,林日夜痛哭,絕食尸解,死後歸葬羅源縣飛竹鎮西洋故里,其靈魂永伴聖母左右。生前受命于聖母,在百花轎智擒為非作歹的長坑鬼,碎尸鎖獄,芳名永傳。

三奶:李奶夫人,相傳為羅源縣人,又傳是連江縣人,諱三娘,又名三靖。九月初九日出生。嫁姓陶,夫家為妖所害,遂無子嗣。上無翁姑伯叔,中鮮孔懷兄弟,歸寧母家,家僅七旬老父一人。雖無家產,猶諄諄不忘行善,鄰里敬重。寡居在家,柏舟自勵,夙具慧眼,潛修道經。為聖母所賞識,授以閭山正法,藉以除妖救世,並與之結拜姊妹。隨聖母掃蕩妖孽,忠肝義膽,芳名流傳。聖母祈雨遭厄歸真,李感金蘭情誼,絕食仙去,追隨左右。

陳、林、李三位夫人,既為三奶教之始祖。其生前義結金蘭,身後三位一體,因之民間每以『三奶夫人』統稱。

順天聖母法相:

一、散髮裝扮,手持法器:七星劍及平妖角,七星劍是斬妖除魔,吹平妖角是將「靈」化為陰兵陰將,帶動兵將,幫助斬妖除魔。
二、鳳冠裝扮,手持法器:七星劍及平妖角,法器的功用是催兵、催咒。
三、騎白馬裝扮。
四、雙手握奏版。
五、文像:坐相、雙手抱元、手持圓球。

民俗信仰:請花(白花生男、紅花生女)、護產(保胎、救產)、過關(百日關、浴盆關、水關、等)、收驚(小孩驚嚇或夜晚哭鬧)、祭燦斗,聖母科儀繁多有請神、安灶、作法、奏狀、及誥軍點兵、淨宅、送三界、分花、請雨、除妖、扶危、解厄、保赤、佑童、抱送子嗣、濟世渡眾、醫病驅邪、押煞、起土收煞、等,以閭山正法救民萬世。(摘自閩都別記)

圖左為W-417 香樟:順天聖母。

 

三仙:

福祿壽在中國神話中,是福星、祿星、壽星三位星君的合稱,象徵福運、功名利祿、多子長壽。

福星頭戴文巾,著漢服,手抱孩兒;《新唐書》載,唐朝時道州頗多侏儒,奉朝廷敕令,每年都要選出本地的侏儒送到宮中,做太監以服侍皇帝。陽城任道州刺史,冒死上書給天子,請求免此苛政。後白居易亦將此事寫進其《道州民》詩中,因而天下流傳,將陽城當作救災之神供奉,尊之為福星。

祿星頭戴文陽帽,著蟒袍,手持如意;比干,商紂時宰相,為三大忠臣之一,道教界尊為文曲守財藏真福祿真君,簡稱守財真君、文財真君、財祿真君等。

壽星即南極仙翁,元始天尊的大弟子,額禿頂廣、鬚髮盡白、面容紅潤,常乘白鶴或仙鹿,持杖、蟠桃。

聖物:白鶴、仙鹿。

       

圖左為I-059 牙雕:南極仙翁;圖中為I-057 牙雕:南極仙翁;圖右為I-058 牙雕:南極仙翁。

       

圖左為Other-122 泥塑:南極仙翁;圖中為SS-046 田黃:南極仙翁;圖右為SS-058 青田龍膽:南極仙翁。

       

圖左為W-094A 黃楊:南極仙翁;圖中為W-653 黃楊:南極仙翁;圖 右為W-264 黃楊:南極仙翁。

       

圖左為W-744 牛樟:加官晉祿;圖中為W-124 鐵木:加官晉祿;圖 右為紫檀:仙鹿

       

圖左為W-187 樟木:閒雲野鶴;圖中為BB-043B 竹雕:松鶴香筒;圖右為Other-096 蘇繡:仙鶴之鄉

       

圖左為W-561 黑檀:對鶴;圖中為M-003 銀雕:歲寒三友;圖右為W-186 牛樟:松鶴長青

           

圖左為J-015 灰白玉:加官晉祿;圖中為I-008 牙雕:三仙對奕;圖右為S-040 石頭彩繪:壽翁

       

圖左為I-002 牙雕:加官晉祿;圖中為W-485D 黃楊:三仙照會;圖右為W-256 綠檀:三仙照會。

   

圖左為SS-067 雞血:肉糕地薄意松鶴;圖右為SS-004 青田夾板:松鶴常青。

   

圖左為SS-051 醉善伯:醉酒壽翁;圖右為W-470 牛樟:加官晉祿。

   

圖左為I-065 牙雕:三仙照會;圖右為C0402-135 瓷:三仙照會。
 

八仙:

漢鍾離,生於漢朝,複姓鍾離單名權,字寂道,號雲房子,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權」,道號正陽真人,為華陽真人陶弘景、東華帝君王玄甫所渡,法寶為棕葉扇。

李鐵拐,生於隋朝,名為李凝陽或李洪水,一說名李玄,字拐兒,自號李孔目,道教尊為東華教主,為李老君所渡,法寶為鐵拐和葫蘆。

呂洞賓,生於唐朝,原名呂喦,道號純陽子,綽號回道人,民間多稱為呂仙公、呂仙祖,道教尊為純陽祖師、孚佑帝君、妙道天尊,佛教尊為圓通文尼真佛、光圓自在通佛,為鍾離權所渡,法寶為寶劍和拂塵。

張果老,生於唐朝,本名張果,號通玄先生,相傳為混沌初分時的白蝙蝠精,法寶為魚鼓和紙驢。

何仙姑,生於唐朝,原名瓊,又名秀姑,為呂祖所渡,法寶為荷花和蓮葉。

韓湘子,生於唐朝,本名韓湘,字清夫,相傳為大文學家韓愈之子侄,為呂祖所渡,法寶為笛 ,一說為紫金簫,為龍女盜南海觀音紫竹林中之紫竹所製。

藍采和,生於唐朝,一說五代,相傳為赤腳大仙降世﹝其部分形象與劉海蟾相仿﹞,後為鍾離權所渡,法寶為花籃和三尺玉拍板。

曹國舅,生於宋朝,本名曹佾,字景休,為鍾離權與呂祖所渡,法寶為八頁陰陽板,或稱雲陽板。

W-040 紫檀:八仙之韓湘子

W-040 紫檀:八仙之何仙姑

W-040 紫檀:八仙之漢鍾離

W-040 紫檀:八仙之張果老

W-040 紫檀:八仙之呂洞賓

W-040 紫檀:八仙之藍彩和

W-040 紫檀:八仙之鐵拐李

W-040 紫檀:八仙之曹國舅

圖上為紫檀:上洞八仙

   

圖上為黃楊:上洞八仙

   

圖左為C0404-521 石灣陶:八仙吉慶;圖右為SS-060 半山芙蓉:八仙吉慶

圖左為W-036 紅豆杉:三仙對奕。

       

圖左為W-207A 沉木:上洞八仙;圖中為W-207A 沉木:李鐵拐;圖右為W-207A 沉木:漢鍾離。

       

圖左為W-207A 沉木:張果老;圖中為W-207A 沉木:呂洞賓;圖右為W-207A 沉木:韓湘子。

       

圖左為W-207A 沉木:藍彩和;圖中為W-207A 沉木:何仙姑;圖右為W-207A 沉木:曹國舅。

               

圖左為BB-308 葫蘆:八仙上壽組字詩;圖中為W-396 牛樟:明式八仙掛版;圖右為W-396 牛樟:漢鍾離、張果老

           

圖左為W-396 牛樟:李鐵拐、呂洞賓;圖中為W-396 牛樟:韓湘子、曹國舅;圖右為W-396 牛樟:何仙姑、劉海蟾

八仙上壽組字詩:拐李提葫得道高,鍾離點石把扇搖,洞賓背劍清風客,果老騎驢走趙橋,國舅手執雲楊版,湘子瑤池品玉簫,仙姑敬奉長生酒,彩和花籃獻蟠桃。

金箍束亂髮,鐵拐拄跛足:異相真仙李玄,又名東華教主,世稱李鐵拐。
孚佑帝君呂仙祖:呂洞賓,原名呂喦,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
荷花蓮葉何仙姑:何仙姑,原名瓊,又名秀姑。
純佑帝君劉海蟾:劉操,字宗成,道號海蟾子,世稱廣陽真人。
垂教帝君鍾離權:鍾離權,字寂道,號雲房子,道號正陽真人,天下都散漢。
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漁鼓道情張果老,號通玄,相傳為上古白蝙蝠所化。
雪擁藍關韓湘子:韓湘,字清夫,文學家韓愈之子侄,擅笛,一作簫。
心即天,天即道:曹佾,字景休,世以曹國舅相稱。

       

圖左為W-215 黃楊:漢鍾離;圖中為W-286 花梨:漢鍾離;圖右為W-079 龍眼木:漢鍾離。

       

圖左為W-252 黃楊:韓湘子;圖中為Other-095 徽墨:李鐵拐;圖右為BB-005 竹雕:張果老倒騎仙驢。

   

圖左為SS-021 銀包金:何仙姑;圖中為SS-010 巧色荔枝芙蓉:八仙朝觀音。

   

圖左為Other-053 繡畫:八仙祝壽;圖中為Other-058 繡畫:八仙祝壽。

劉海蟾:

宋崇寧(1102-1107年)三年(1104年)封為「沖應真人」,淳(1241-1253年)三年(1243年)封為「沖應孚真君」。
劉海蟾,名操,字宗成,又字昭元、昭遠,道號海蟾子。後人俗稱劉海,是道教傳說人物。五代十國時期廣陽人,著名道教祖師,全真道五陽祖師之一。以其廣陽人,人稱廣陽先生、廣陽劉真人。劉真人道號海蟾子,道教界以劉海蟾呼之,但民間流傳「劉海戲金蟾」,被後人訛作「劉海」,劉海也成為世人對劉海蟾最普遍的稱呼。

相傳劉海蟾好談性命雙修,崇拜黃老之術。第一次遇到「正陽祖師」鍾離權,第二次遇到「呂祖」。據《神仙通鑑》記載:「初遇正陽祖師,授以金液還丹之旨,遂棄官學道。後遇呂祖,乃改名玄英,號海蟾子。復授以金丹之要,遁跡終南,修真成道。」道士們說他是全真道第四祖。元代至元年間被封為「明悟弘道真君」。武宗時加封為「純佑帝君」。為道教全真五祖之一,全真教「海蟾派」始祖。

俗有「劉海戲金蟾,一步一吐錢」之說。神話中,劉海蟾之親人為官甚貪,但因尚知修道,死後未被貶入地獄,被化作三足金蟾投入東海之中,歸龍王管轄。劉海蟾得道後,想要解救金蟾,以一串金錢釣三足蟾出海,(蓋因三足蟾性貪,見金錢便咬)負於肩上,是為「劉海戲金蟾」,而這金蟾(傳說中三足的蟾蜍名叫「金蟾」),走一步,能吐一枚銅錢。劉海蟾走到哪,就把錢撒到哪,周濟窮人,是故劉海蟾也被視為財神之一。

聖物:金蟾。

       

圖左為I-035 牙雕:劉海戲蟾;圖中為W-728 香樟: 劉海戲蟾;圖右為C0404-511 石灣陶:劉海戲蟾。

       

圖左為M-097 鑄鐵:金蟾;圖中為SS-072 楚石:金蟾鈕方章;圖右為J-130 翠玉:金蟾墜飾。

       

圖左為SS-062 雞血:豆底青金蟾;圖中為SS-061 雞血:牛角地金蟾;圖右為SS-064 雞血:蓮藕白金蟾

   

圖左為W-116 鐵木:金蟾;圖中為W-541 黃楊:親子金蟾。

   

圖左為W-348 柚木:金蟾茶盤;圖右為BB-004 竹雕:招財金蟾。

 

四大天師:

「天師」原是古代對有道者的尊稱,後世道教徒稱張道陵為天師。「四大天師」為道教史上的四位重要真人,分別是張道陵、葛玄、許遜(許旌陽)、薩守堅,為玉皇殿前的四位天神。


【張天師】

張道陵本名張陵(34-157年),字輔漢,號天師。他於東漢末年創建五斗米道,後被道教奉為創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與他的封號,又稱「降魔護道天尊」,「高明大帝」,「祖天師」。

張道陵從小聰明穎慧,七歲時遇河上公,得授《道德真經》通曉五千言精微義理。

張陵擅用符水治病,後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籙、三清眾經、符籙丹灶秘訣印劍、法服等,奉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王,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會盟於青城山黃帝壇下,使人鬼分治,把鬼神的牢獄變成二十四福庭。即為二十四治,每治立陰官一人,仙官一人,分別掌管人事禍福。後到蒼溪縣雲台山修九還七返之功,準備升天,但因其殺鬼太多,終未成功,太上老君又讓他修行謝過,仍居留人間。於是返回鶴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創立五斗米道,後世又稱天師道、正一道。後又度率弟子遊歷諸山,修行謝罪,大功告成,太上老君引領張陵升天,朝拜元始天尊,封為正一平氣大法師,令其重返人間,勸化尚未悟道者,遂降臨人間演法,治鬼,成為驅鬼避邪的天師,一旦靈至神到,鬼怪立除。永壽(155-158年)二年(156年),功成道著,天神來迎,白日升天。

張道陵為道教的創始人,加之其是道法高深、陣魔伏妖、神通廣大,白日飛升的仙人,故在道教中的地位十分崇高。又為歷代神仙故事所烘染,其在民間的影響也十分顯著,奉祀一直至今。

【許天師】

許天師,為晉代道人許遜,字敬之,號旌陽,南昌(今江西)人,又稱「許真君」。

弱冠之年,其事師大洞真君吳猛,受三清之法,博通經史,明天文、地理,歷律、五行、讖緯之書,更喜歡神仙修煉之事。

尋道此間與吳君同游江左,又與郭璞一同陰止五敦作亂。郭璞被五敦處刑後,他又與吳君共同隱遁,至廬江口,遇船工,化度之,教其服草,授以神仙之術。後遇上聖真人傳授太上靈寶凈明法,有斬邪擒妖之道法。不久游豫章,遇一少年名慎郎,乃蛟蜃精所化,數興洪水危害江西,遂化為黑牛,率弟子殺之,為江西翦除水患。自此,許遜道法大顯,聲名遺邇,求拜弟子甚多。

北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二年(1112年)封為「神功妙濟真君」,因皇帝夢中顯靈,為其療疾,升觀為宮,賜額為「玉隆萬壽宮」(宮在今江西南昌西山)。南宋紹興間(1131-1163年),相傳西山玉隆萬壽宮道士何真公祈請許真君降臨解救戰亂,因得許遜授《飛仙度人經》、《凈明忠孝大法》等。元朝時,道士劉玉用「凈明」作為教派名稱,主要經典為《凈明忠教全書》,並奉許遜為教祖,創立「凈明忠孝道」。

【薩天師】

薩天師,又稱薩真人,崇恩真君。相傳為宋代著名道士薩守堅,號全陽子

薩守堅少時本為醫生,因醫術不太高明,開錯藥而吃死了人,於是棄醫從道。曾師從於第三十代天師虛靜先生、林靈素及王恃宸。據《三教搜神大全》卷二、《列仙全傳》卷八、《歷代神仙通鑑》卷二十記載,虛靜先生傳其咒棗秘術,王侍宸傳其雷法,林靈素傳其寶扇一把。薩守堅學成秘法後,用咒棗術濟貧拔苦,用雷法鏟奸除害,用寶扇為民報冤。於是道法大顯,聞名遐邇。後被稱為「崇恩真君」,又被玉帝封為「天樞領位真人」。

相傳薩守堅以法陣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收其為部將,傳其符籙秘訣。然而在民間王靈官的名聲遠遠要比其師響亮。明永樂(1403-1425年)中,供奉王靈官和薩守堅的宮觀,香火盛極一時。

【葛天師】

天師姓葛,名玄,字孝先,丹陽句容(今江西句窖)人。三國時的方士,據《抱朴子》記載,曾經從左慈學道,修煉道術,受《九鼎丹經》、《太清丹經》、《金液丹經》等,並受諸秘訣,後以之俱傳鄭隱,相傳他在江西閣皂山修道,常辟穀服餌,擅符咒諸法。道教尊其為「葛仙公」,又稱「太級左仙公」。

       

圖左為紅豆杉:龍虎天師;圖中為W-704A 香樟:薩真人;圖右為W-704B 香樟:許真君。

 

天師鍾馗:

鍾馗,中國神話中的神祇,專能鎮宅驅魔,道教中稱翊聖雷霆驅魔辟邪鎮宅賜福帝君,簡稱「驅魔真君」、「驅魔帝君」、「鎮宅真君」、「鍾馗天師」、「伏魔大帝」;民間信仰稱鍾馗係唐代陝西戶縣終南山阿福泉人,相貌奇異;然而卻才華橫溢、滿腹經綸,正氣浩然,因剛直不阿,不受朝廷重用,自殺而死,死後成神,專捉惡鬼,但是據考証應是「法器說」或「蕈類說」為真。

伏魔大帝關聖帝君、蕩魔天尊真武帝君、驅魔真君鍾馗帝君,合稱為三伏魔帝君。

鍾馗是著名的驅邪神祇,其形象大多為龍額魚眼,豹頭彪面,鷹鼻鯨口,虎背熊腰,臉上大把虯髯,威武果敢,不過穿著打扮與動作,各藝師則自有表現,朱袍抱印、黑袍握劍、綠袍搖扇、褐衣持傘,白衣讀書,甚至金甲提鞭,乘馬飛躍,種種不一 。

在古代,他最經典的形象通常是穿著藍袍,戴著破帽。文獻描寫為:「頂破帽,衣藍袍、束角帶」;今日最常見的形象是:身著朱紅色官服,頭戴烏紗帽,或仗劍,或持扇,腳踏惡鬼。有從神含冤、負屈二將軍,或有小鬼在旁為其提燈、持印、撐傘、牽馬、背葫蘆等,俗稱「五鬼搬運」,亦有「運財」的意味,也有人說五個鬼卒,可降伏五瘟神。

聖物:身邊常隨一蝙蝠,代表為其偵查邪魔惡鬼,「蝠」也象徵「福」,有「賜福」的意味。

 

       

圖左為M-030 銅:引福鐘馗;圖中為W-054 檀香:天師鍾馗;圖右為W-656 黃楊:天師鍾馗。

       

圖左為M-127A 銅:天師鍾馗;圖中為W-599A 肖楠:福在眼前;圖右為W-525 酸枝:引福鍾馗。

       

圖左為W-073 柳安:捧劍鍾馗;圖中為C0404-510 石灣陶:天師鍾馗;圖右為BB-403 象牙果:福在眼前。

       

圖左為W-199 沉木:國士無雙;圖中為M-007 白銅:福在眼前鎮尺;圖右為IS-004 綠端:福在眼前畫眉硯。

   

圖左為BB-011 竹雕:五福鍾馗;圖右為M-035 銅鎖:福在眼前。

 

玄壇真君:

玄壇真君,全稱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道教神祇,相傳姓趙,名朗,字公明,以字行,也有人稱其為趙玄壇,「玄壇」是指道教的齋壇,有護法神之意,是四大護法元帥之一,故又稱玄壇元帥,善使鐵鞭,並以神虎為座騎。

《三教搜神大全》記載,趙公明是終南山人。自秦朝即避世於山中,漢朝道教正一道張道陵天師在鶴鳴山精修時,收他為徒。且讓他騎黑虎,守護丹室。張天師煉丹功成後,分丹與趙公明食之,趙因而得道,成為守護正一道的「正一玄壇真君」。趙公明神異多能,變化無窮,能夠驅雷役電,呼風喚雨,更能為信徒保命解災,道教所有宗派都視為重要護法神,四大元帥之一。

《封神演義》中,武王克殷時,趙公明輔助殷商而陣亡,被封為玄壇真君。

民間相傳趙公明為「武財神」,居五路財神之首,為天官中路元帥,因玄壇真君統領「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四仙專司迎祥納福、商賈買賣,故成為財神。不少人會將趙公明與其四位部下,合稱五路財神,希望祂們可以為信徒帶來東方、南方、西方、北方與中央五個方位的財運。

臺灣民間信仰中,玄壇真君被尊稱為「玄壇爺」,白字俗寫為「寒單爺」、「韓丹爺」、「邯鄲爺」等,而客家人稱之為「銀主公王」,除了一般公司行號在春節假期結束的隔開日祭拜趙公明之外,還有「炸玄壇」的活動:相傳「玄壇爺」懼冷,每年農曆正月,有些廟宇就會舉辦請壯碩男子打赤膊,手持樹枝,扮演趙公明的模樣,而信眾即以鞭炮向他丟擲,以讓「玄壇爺」感到溫暖一些,並祈求「玄壇爺」的保佑。早期在正月初五玄壇下降日舉辦,後多在元宵節合併舉辦。

脅侍:招財童子、進寶童子

       

圖左為W-661 黃楊:玄壇元帥趙公明;圖中為W-662A 黃楊:招財童子;圖右為W-662B 黃楊:進寶童子。

 

福德正神:

福德正神,又稱土地公、福德老爺、福德公、土地伯、伯公等,琉球則稱為土帝君。

土地神乃中國民間信仰普遍的神明之一,主要流行於漢族地區,部分受漢文化影響的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在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時期及之前,凡有漢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情景,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求財、保平安、保農業收成之意。

民間信仰中,土地神是各地不同的,也是有任期限制的。甚至有德之人死後,可被玉皇上帝封為土地神。普遍認為周朝大夫張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公元前1134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運來臨,喜留美髯,在周成王廿四年(公元前1098年)榮任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勤政愛民,至周穆王三年(公元前1032年)辭世,享年一百零二歲。美髯莊嚴,壽終三天,容貌不變,宛如活人之相,眾人前往瞻仰,人人稱奇。有一貧農受張福德託夢,在田間以三塊大石圍成「磊」字,呼請「張福德大夫」奉祀,不久由貧轉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

       

圖左為W-549 檀香:福德正神佛牌;圖中為W-052A 檀香:福德正神;圖右為W-052B 檀香:福德正神

       

圖左為M-127 銅:福德正神;圖中為香樟:福德正神白身;圖右為W-797A 牛樟:福德正神

圖左為W-505 牛樟:福德正神

 


03.干支系列

生肖系統溯源〔一〕:蘇美文明紀年法

蘇美文明,源自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全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其開端約 為西元前四千五百年,也是屬相的起源(以日神、月神、巨蟹三者來代表黃道十二宮)。

巴比倫:牡牛、山羊、猴、驢、蟹、蛇、犬、鼠、鱷、紅鶴、獅、鷹 ;西元前四世紀,承襲蘇美文明。

希臘:牡牛、山羊、猴、驢、蟹、蛇、犬、鼠、鱷、紅鶴、獅、鷹 ;西元前四世紀,由巴比倫傳入。

埃及:牡牛、山羊、猴、驢、蟹、蛇、犬、、鱷、紅鶴、獅、鷹 ;西元前二世紀,由希臘傳入。

伊拉克:貓、狗、蛇、蜣螂、驢、獅、羊、牛、鷹、猴、鱷、紅鶴 ;由埃及傳入。

生肖系統溯源〔二〕:希臘黃道十二宮紀月法

西元前二世紀,希臘的天文學家希巴克斯(西元前190 -120年)為標示太陽在黃道上觀行的位置,就將黃道帶分成十二個區段,以春分點為0°,自春分點(即黃道零度)算起,每隔30° 為一宮,並以當時各宮內所包含的主要星座來命名,依次為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處女、天秤、天蠍、人馬、摩羯、寶瓶、雙魚,稱之為黃道十二宮即十二星座。

古印度,西元前一世紀,由希臘傳入四元素與黃道十二宮系統:

火元素:白羊座(公羊,阿耆尼坐騎),射手座(人馬手特弓箭),獅子座(半象半獅,難近母坐騎)
土元素:金牛座(白色公牛,濕婆坐騎),處女座(處女神),摩羯座(鱷魚海怪,伐樓拿坐騎)
空元素:雙子座(男女連體,濕婆與帕爾瓦蒂),天秤座(商人一手持秤),水瓶座(一罐花蜜)
水元素:巨蟹座(螃蟹),天蠍座(蠍子),雙魚座(摩蹉,毗濕奴魚化身)

歐洲各國都一樣,大多以天文學上的星象為基礎,故現行屬相為 紀月,仍為黃道十二宮系統。

生肖系統溯源〔三〕:紀日法

緬甸:虎、獅、公象、母象、鼠、天竺鼠、龍、金翅鳥。

緬甸之屬相為紀日法,共有八個「星相日」,對應產生出八個生肖:週一屬虎(月亮),週二屬獅(火星),週三上午屬象(水星),週三下午屬無牙象(羅睺星),週四屬鼠(木星),週五屬天竺鼠(金星),週六屬龍(土星),週日屬金翅鳥(太陽)。

生肖系統溯源〔四〕:馬雅文明與阿茲特克文明

雅曆法,可追溯到西元前五世紀,採用兩套曆法系統:

金星曆:也稱太陽曆,以20進位來計算。而他們計算一年的正確時間為365天又3小時45分48秒,所以他們總共有19個月,其中有18個月有20天,而第19個月僅有5天3小時45分48秒,這五日又稱禁忌日。

卓爾金曆:也稱神曆或祭祀曆,以十三日數搭配廿日名,故一年為二百六十日,而十三日數可視同十三個月:蜥蜴、猴、鷹、美洲豹、狐狸、蛇、松鼠、龜、蝙蝠、蝎子、鹿、貓頭鷹、孔雀。

阿茲特克曆法, 該曆法系統的組成包括365天一週期的太陽曆和260天一週期的神聖曆。二者共同形成一個52年一週期的「世紀」,有時亦稱「曆法圓周」。

太陽曆:類似馬雅金星曆;一年有360個有名日和5個無名日,一年分為18段,每段20天,多出來的5天被認為不祥。

神聖曆:類似馬雅卓爾金曆;以十三天為一周,一年共廿周,每周均有對應的守護神:鱷、豹、鹿、花、葦、死、雨、草、蛇、石、猴、蜥、震、犬、房、鷲、水、風、雕、兔。

一年為十二個月:短吻鱷、家、花、蛇、鹿、美洲豹、甘蔗、兔、鷹、猴、燧石、狗。
墨西哥,古文明屬相原有兩種,馬雅曆法與阿茲特克曆法,皆為紀月法: 不過近代已隨著華人的移入,多數墨西哥人依中國城移民而選擇中華文化屬相紀年法,已捨棄複雜的瑪雅或阿茲特克紀月法。

 

 

 

 

 

 

 

 

 

生肖系統溯源〔五〕:紀年法

西元七世紀之前,印度即有卅六生肖之說,據傳為注入埃及靈魂學之觀點而生,埃及靈魂學派認為年、月、日、時四者中,年與時對人的影響最大,因為是定數;日、月可在後天修正,所以是變數;由於三十六生肖在運用上比較複雜,所以最終仍回歸十二生肖。

西元七世紀,約與中國隋唐同時,《藥師經》介紹十二藥叉大將 :招杜羅的鼠、毗羯羅的牛、宮毗羅的獅、伐折羅的兔、迷立羅的龍、安底羅的蛇、安彌羅的馬、珊底羅的羊、因陀羅的猴、波夷羅的金翅鳥、摩虎羅的狗、真達羅的豬;網傳皆為印度神話《阿婆縛紗》所記載,然個人學薄,查無資料。

印度:鼠、牛、獅(特有種亞洲獅)、兔、那伽(神龍)、摩睺羅伽(蛇,又稱地龍)、馬、羊、猴、雞、狗、豬。

至於十二生肖起源於自中國或印度?多有學者論述,各有其理;演化過程,本就互有影響,個人推論最早的十二生肖紀時法,源自中國,而十二生肖紀年法,則源自印度。

中國:由紀時法演化為紀年法

中國的十二生肖最早見於《詩經·小雅·車攻》「吉日庚午,既差我馬。」,《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 西元前十一世紀至前六世紀)。

古代天文學家將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同時他們在觀天象時,依照十二種動物的生活習慣和活動的時間,排定十二生肖,首先出現於紀時法。

子時:23-01時,老鼠趁夜深人靜頻繁活動之時,稱「子鼠」。
丑時:01-03時,牛習慣夜間吃草,農家常在深夜起來挑燈餵牛,故稱「丑牛」。
寅時:03-05時,此時晝伏夜行的老虎最兇猛,古人常會在此時聽到虎嘯聲,故稱「寅虎」。
卯時:05-07時,天剛亮,兔子出窩,喜歡吃帶有晨露的青草,故為「卯兔」。
辰時:07-09時,此時一般容易起霧,傳說龍喜騰雲駕霧,又值旭日東升,蒸蒸日上,故稱「辰龍」。
巳時:09-11時,大霧散去,艷陽高照,蛇類出洞覓食,故作「巳蛇」。
午時:11-13時,古時野馬尚未馴服,每當午時,四處奔跑嘶鳴,故稱「午馬」。
未時:13-15時,有的地方管此時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時候,故稱「未羊」。
申時:15-17時,太陽偏西,猴子喜在此時啼叫,故為「申猴」。
酉時:17-19時,太陽落山,雞在窩前打轉,故稱「酉雞」。
戌時:19-21時,人終日勞碌,閂門休息。狗臥門前守護,一有動靜則吠之,故為「戌狗」。
亥時:21-23時,夜深人靜,能聽見豬拱槽的聲音,於是稱作「亥豬」。

戰國末年,西元前三世紀,已知秦人以十二獸用來紀日,由出土的戰國秦墓上千枝竹簡《日書》中可見到許多版本。

西漢時期,西元前二世紀,相傳東方朔以十二獸取代十二地支,用來紀月。

東漢時期,西元一世紀,十二獸配十二地支體系才成熟並廣泛應用,東漢王充《論衡》《言毒篇》,提及十二獸的名稱,代表用十二生肖來紀年。

隋唐時期,西元七世紀,義淨大師所譯的大本《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介紹十二藥叉大將 :招杜羅、毗羯羅、宮毗羅、伐折羅、迷立羅、安底羅、安彌羅、珊底羅、因陀羅、波夷羅、摩虎羅、真達羅,分別對應: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至此十二生肖遂於中華文化圈底定。

隋唐時期同時也由印度傳入三十六生肖屬相法;隋朝蕭吉《五行大義》曾載明三十六禽;此法在運用上比較複雜,所以最終仍回歸十二生肖。

肖鼠之人:0-8時出生属燕;8-16時属鼠;16-0時属蝙蝠。
肖牛之人:0-8時出生属牛;8-16時属螃蟹;16-0時属鱉。
肖虎之人:0-8時出生属狸貓;8-16時属豹;16-0時属虎。
肖兔之人:0-8時出生属刺猬;8-16時属兔;16-0時属貉。
肖龍之人:0-8時出生属龍;8-16時属蛟龍;16-0時属魚。
肖蛇之人:0-8時出生属鱔;8-16時属蚯蚓;16-0時属蛇。
肖馬之人:0-8時出生属鹿;8-16時属馬;16-0時属驢騾。
肖羊之人:0-8時出生属羊;8-16時属雕;16-0時属雁。
肖猴之人:0-8時出生属猩猩;8-16時属猿;16-0時属猴。
肖雞之人:0-8時出生属雉雞;8-16時属雞;16-0時属鳶。
肖狗之人:0-8時出生属狗;8-16時属狼;16-0時属豺。
肖猪之人:0-8時出生属豕;8-16時属獾;16-0時属野猪。

因生存環境和熟悉動物不同,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的生肖選擇和序列與中原地區形成細小的差異。

哀牢山彝族:鼠、牛、虎、兔、穿山甲、蛇、馬、羊、猴、雞、狗、豬。

桂西彝族、牛、虎、蛇、龍、、馬、、雞、狗、豬。

傣族:鼠、牛、虎、兔、大蛇、蛇、馬、羊、猴、雞、狗、。(鄰近泰國、緬甸,有產大象)

黎族:鼠、牛、、兔、龍、蛇、馬、羊、猴 、雞、狗、豬。(虎舊稱大蟲)

蒙古族: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維吾爾族:鼠、牛、虎、兔、、蛇、馬、羊、猴、雞、狗、豬。

柯爾克孜族:鼠、牛、虎、兔、、蛇、馬、羊、狐狸、雞、狗、豬。(新疆西部)

受中華文化圈影響之其他諸國:

日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野豬

韓國: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朝鮮: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越南:鼠、牛、虎、、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卯和貓同音,卯兔即被誤植為貓。

泰國:鼠、牛、虎、兔、那伽、蛇、馬、羊、猴、雞、狗、豬;那伽,意為神龍

伊朗:鼠、牛、、兔、抹香鯨、蛇、馬、羊、猴、雞、狗、豬 ;據傳為十三世紀,蒙古西征時傳入。

哈薩克:鼠、牛、虎、兔、蝸牛、蛇、馬、羊、猴、雞、狗、豬 ;「蝸牛」之說,推論為受到「團龍」圖騰的影響而誤植。

柬埔寨: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

土耳其:鼠、牛、虎、兔、、蛇、馬、羊、猴、雞、狗、豬。(鱷,古稱鼉龍、豬婆龍)

隨著歷史的發展,十二生肖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現代,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徵。

十二生肖又稱十二神將,即護持藥師佛的十二護法神將,詳見藥師經;用十二種生物來代表年度,起源於印度,漢時傳至中國,後與陰陽家之十二地支相結合。

其正式梵名如下:【鼠】招杜羅,【牛】毗羯羅,【虎】宮毗羅,【兔】代折羅,【龍】迷企羅,【蛇】安底羅,【馬】茹你羅,【羊】珊底羅,【猴】因達羅,【雞】波夷羅,【狗】摩虎羅,【豬】夏達羅。

【地支三合】任何一組三合生肖的思想、價值觀、生活習慣甚至動作都很融洽,在一起相處比較情投意合。

一、申子辰、三合,對應的生肖為猴、鼠、龍。
二、巳酉丑、三合,對應的生肖為蛇、雞、牛。
三、寅午戌、三合,對應的生肖為虎、馬、狗。
四、亥卯未、三合,對應的生肖為豬、兔、羊。

【地支六合】六合是六組貴人,即都很願意幫助對方,且互為貴人。

子丑六合,對應的生肖為鼠和牛;寅亥六合,對應的生肖為虎和豬;卯戌六合,對應的生肖為兔和狗;辰酉六合,對應的生肖為龍和雞;巳申六合,對應的生肖為蛇和猴;午未六合,對應的生肖為馬和羊。

子丑六合,對應的生肖為鼠和牛:

 

 

 

 

 

 

 

 

 

 

 

 

 

 

 


04.女胴系列

 


05.律動系列

 


06.現代系列

 


07.童趣系列

 

 

  


連絡電話 0908-815680 簡嘉德

電子郵件 jadergun@gmail.com
 
 
 
 
 

 

本站最佳瀏覽視窗為 1360 x 768;因網路存放空間異動,自2014年5月起重新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