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軒 師承世系

初代福州師呂文生,二代呂傳通,二代李依四,三代黃弘彥,四代許有財、林新來、簡嘉德。

初代呂文生﹝1868-1978﹞,福州人,1895年渡海來台,時年廿七,適逢甲午之敗,清廷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割讓灣予日本,呂公遂滯留台灣,長期活動於淡水,八里一帶,廣結江湖人物,與廖添丁﹝1883-1909﹞有數面之緣;後遷至桃園,授徒呂傳通予閩山神咒法,享壽一百一十歲。其師承不可考,惟知另有一同門師弟名為氏桂,最初兩人約定於台灣會合,後因戰禍無法成行,仍留於福州發展。

二代呂傳通﹝1888-1973﹞,桃園人,人稱阿通伯; 擅修光、彩繪與安金,1959年收黃弘彥老師為徒。

二代李依四﹝1916-1995﹞,台北人,人稱黑印度;師承不可考,擅打粗胚,代表作品為林口竹林山觀音寺十八手觀世音菩薩;1963年經阿通伯推薦,收黃弘彥老師為徒,傾囊相授,儘傳打胚技法。

三代黃弘彥﹝1944-﹞,桃園人,人稱喜樂師,得呂傳通與李依四兩位師父真傳,並獲初代呂文生老師授予閩山神咒法與鳳陽術 ;1967年開設「天竺軒」,聞名於台灣北部佛像雕刻業界,尤擅長雕刻觀音、關公、三太子與土地公,曾協助李梅樹教授修建三峽清水祖師廟外,嶺頂壽山巖觀音寺、桃園景福宮、桃園慈護宮、桃園鎮撫宮、桃園宏善寺、桃園護國宮、桃園朝陽宮、桃園陽泉宮、大園仁壽宮、秋山清泉岩觀音洞、蘆竹觀音寺、三峽靈隱寺、苗栗慈願寺、樹林慈恩宮……等,不論是神像新雕或修補,有口皆碑,授徒共計十五人。

1800 本門開基媽祖:船頭媽

2013 十八手觀音:四代簡嘉德

1949 竹林山觀音寺:二代李依四

1987 蘆竹觀音寺:三代黃弘彥

1945 神農大帝:二代李依四

1975 持經觀音:三代黃弘彥

1986 葉衣觀音:三代黃弘彥

2013 滴水觀音:四代簡嘉德

 

四代許秘決﹝1954-﹞,雲林人,人稱有財師;1967年與好友阿強共同拜入黃弘彥老師門下,1997年承接「天竺軒」,並轉移至台南市發展,專業經營神佛雕刻、手工繡品與宗教文物,作品獲得寺廟執事慧眼,如:玉宇天院的玉皇上帝、小港先天宮李府千歲、紀府千歲、包府千歲,境下土地,福德正神、文武判官、招財進寶、廣華堂郭聖王公、永華宮廣澤尊王、三興壇五府千歲、廣真壇玄天上帝、玄邑殿四尺九吋呂仙祖、天隆壇張天師、吳府千歲、溫府千歲、土城鹿耳門北極殿三尺六吋玄天上帝、台南開基玉皇宮雕刻盤古公張府天師、太乙真人等等,神像作品遍及全台,甚至美國洛杉磯佛寺,都有其心血結晶;天竺軒現址位於台南市南區美南街14號,電話:06-2643809

大師兄有財師

有財師兄作品:張天師

天竺軒現址:台南市南區美南街14號

   

福州派天竺軒金字招牌﹝這塊招牌太重了,只有大師兄背得動﹞。

 

四代林新來﹝1960-﹞,桃園人,人稱阿文師;1977年拜入黃弘彥老師門下排行第八,學藝四年有成;1985年於桃園縣觀音鄉成立「寶島雕刻店」,同時籌設「宗教信仰文化教育館」,目的在於安置被拋棄的落難神,迄今收集各式神像已超過五千尊,其中觀音像約有四百多尊,他希望能在故鄉成立觀音博物館,讓觀音鄉子弟感到驕傲;除此之外,他也是地方藝文活動的推手,更是將老東西添加新創意的童玩達人,目前在觀音鄉境內許多國民小學都有安排童玩製作教學之課程 ;廣福神像雕刻金香店,現址為桃園縣觀音鄉廣福村廣大路306號

左起依序為八師兄阿文師,黃弘彥老師與筆者

阿文師兄與觀音像

阿文師兄與虎爺

阿文師兄與師嫂梁麗珠

阿文師兄與其創作

阿文師兄的童玩創作:葫蘆象棋

日前有財師兄與阿文師兄均表示:時下年青人學手藝之意願不高,寧願去工廠或服務業工作領固定薪資,故雖然有意授徒,但是仍與第五代傳人無緣;在此謹代表福州派天竺軒第四代同門,竭誠歡迎志趣相投的有緣者就近聯絡,


弘彥寒舍 師承世系

初代日人朝倉文夫,二代蒲添生,三代黃弘彥,四代簡嘉德。

初代朝倉文夫﹝1883-1964﹞,日文名 あさくら ふみお﹝Asakura Fumio﹞,日本近代寫實雕塑大師,法國著名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之嫡傳弟子;創作的風格極為剛性,作品展現出穩重如山的造形,雍容高貴的姿態,發揮出雕塑的張力美感;早期台灣旅日藝術家,諸如:黃土水、蒲添生、楊英風、楊三郎等人,均受其深刻影響;目前在其出生地日本豐後大野市有『朝倉文夫紀念館』。

初代朝倉文夫 Fumio Asakura

1909 Hanging Cat

1947 姊妹_正面

1947 姊妹_背面

翼之像

裸女其一

裸女其二

三相知情意

 

二代蒲添生﹝1912-1996﹞,嘉義人,台灣前輩畫家陳澄波的女婿;1934年起,師事朝倉文夫八年,卅歲時學成返鄉,是台灣歷史上,第一位最具專業能力、也是作品最多的人像雕塑家。他一生用大量的人像塑造,忠實而藝術性地,寫下了台灣戰後政經變遷的一頁史詩;擅長掌握人物神韻,奠定了他戰後官方人物雕像的典範地位。此外,他對人體深入的研究與掌握,充滿了自信與率性,在強調客觀自然的基礎上,創造出簡約、優美的藝術風格;這位台灣雕塑拓荒者曾留下名言:「我把我的一生奉獻給雕塑,雕塑也給了我生命」; 目前在台北市故居有『蒲添生雕塑紀念館』,地址為台北市林森北路九巷十六號。

二代蒲添生教授

二代蒲添生教授與蔣公塑像

1981 二代蒲添生教授作品:陽光

1981 二代蒲添生教授作品:懷念

1988 二代蒲添生教授作品:運動系列

1982 二代蒲添生教授作品:初春

1991 二代蒲添生教授作品:盼

1989 二代蒲添生教授作品:浴後

 

三代黃弘彥﹝1944-﹞,桃園人,人稱快刀手,原為神像雕刻之佼佼者,自1982年起,在接受了蒲教授三年的指導下,習得泥塑、翻模、灌漿與銅雕等賦予作品生命力之技法,讓快刀手得以正式邁入雕塑藝術之殿堂;目前與朱銘先生、施鎮洋先生併列為台灣木雕界之『木雕三老』。

四代簡文偉﹝1967-﹞桃園人,自2006年起,師事黃弘彥老師六年,為老師之第十五弟子,也是其藝術雕刻之傳承者; 除經過完整的雕刻基礎訓練外,亦接受了泥塑課程之洗禮,對繪畫、書法與篆刻均有涉獵,目前為弘彥寒舍之專任工藝師,同時負責嘉德小舖桃園工作室。

1985 三代黃弘彥:春之頌

2011 三代黃弘彥:猶抱琵琶半遮面

2011 三代黃弘彥:迎風

2011 三代黃弘彥:不羈

       

左圖為崑曲青衣頭像;右圖為1997年黃老師親製,現懸掛於嘉德小舖桃園工作室。


快刀手的由來

1944年,弘彥出生於桃園市,自十五歲國中畢業後,便跟隨名匠呂傳通先生習藝﹝阿通伯,師承福州師呂文生先生﹞,因為勤奮好學及獲得師父的傾囊相授,很快習得了磨刀、修胚、彩繪及貼金等雕刻之基本課程。

1963年,弘彥時年二十,為了奠定個人雕刻工法的完整基礎,經阿通伯引薦至台北市太平市場向另一名匠福州師李依四先生 ﹝黑印度﹞學習打胚,三個月內即能掌握胚體之完善,但是弘彥不自滿,仍繼續伴隨福州師工作,以期技術更為純熟洗練。

1967年,弘彥時年廿四,返回桃園市開設「天竺軒」,專營神像雕刻業務,由於技藝純熟,而且速度極快,通常八寸 八的神像粗胚一天可完成廿件左右,廣為業界所讚許,同時譽為「快刀手」,因而成為神像雕刻界的名人之一。
 


清水祖師與李梅樹教授的引導

1978年,弘彥時年卅五,是個人生涯的轉捩點,因為藝術家李梅樹教授﹝1902-1983﹞突然來訪,當時李教授正為了計畫整建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走訪全省各地廟宇,自己繪製設計圖,然後公告廣徵匠人,並四處找尋優秀的匠師;經過他的認可及引領下,弘彥不但參與了祖師廟 神像的修復工程,同時亦承接了清水祖師神像的雕刻訂單﹝七年,逾五百尊﹞;在「天竺軒」的業務穩定之後,快刀手進而思索由傳統神像雕刻轉化成藝術雕刻;相較於已經定型的佛像,藝術木雕的刀法牽涉較多的肌理感與表情的呈現,這無疑是一項新的挑戰,從猛畫草圖開始,也消耗了許多木料,僅憑藉著一股執著的決心,一步步逐漸雕上軌道。

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的重建,因主事者藝術涵養精深,禮聘的匠師多為業界名師,如:

大木師:陳田師、陳己堂、陳次武、張福松 
木雕師:黃龜理、李奐文、蕭博文、李松林
石雕師:蔣銀牆、施天福、施弘毅、劉英宏
剪黏師:石連池、林再興、林瑞芳

其中獲頒民俗藝師的有黃龜理、李松林、施天福、林再興等。在台灣一流的藝師團隊營繕下,三峽祖師廟不僅整體表現雄偉富麗、典雅脫俗,若就細部單件評賞,更是件件國寶、藝界極品,滿目疊架,價值連城。李梅樹教授期望它是「東方藝術殿堂」,社會上給它的封號更是「傳統雕刻博物館」。

上述匠師均為負責營造建築主體,至於神像的部分,據黃弘彥老師說明:早期為表示對神明之尊敬,神像雕刻者從來不敢在神像身上落款,是故留名者極為罕見;而祖師廟正殿之神像來自唐山,當年以鼻子會掉落而聞名全台﹝落鼻祖師,據說每逢天災人禍變故時,神像的鼻子會掉落,暗示災禍的前兆﹞,後來廟方二次重建時,委由早期工匠修復,神像之鼻子便不曾掉落,廟方為此頗傷腦筋;三次重建時,由李梅樹教授邀請黃弘彥老師重新修復這道光十三年的祖師神像,黃老師以特殊工法來處理,廟方非常滿意,因而一次便簽下了七年五百尊的祖師爺神像訂單。

1978 李梅樹教授

1833 清道光十三年清水祖師,正殿

1982 清水祖師,現存於祖師廟東廂

1985 清水祖師,現存於祖師廟東廂


第三次拜師:蒲添生教授的影響

1980年,弘彥時年卅七,開始參加各項美展比賽,略有小成,亦曾耗費四年的時間將蔣公遺囑段落內容以木雕寫真方式呈現,共完成廿六件精緻創作,獲桃園縣團管區司令當面表揚,同時應桃園縣立文化中心邀請,於1984年參加紀念先總統蔣公桃竹苗巡迴展,這也是快刀手生平第一次的參展經驗。

當弘彥成為神像雕刻家「喜樂師」之後,慕名而來的學徒絡繹不絕﹝桃園縣自然為多數,或來自板橋、木柵,遠至台南、花蓮﹞;在神像雕刻方面,個人授徒計十四人,因材施教,故人人皆能自主作業,獨當一面,所以「天竺軒」的聲名就更響亮了,舉凡桃園壽山巖觀音寺﹝俗稱嶺頂觀音媽廟﹞、桃園景福宮、桃園鎮撫宮、苗栗慈願寺……等,不論是神像新雕或修補,有口皆碑,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快刀手又進行了第三次的拜師學藝。

1982年,弘彥時年卅九,藉由好友名收藏家張木養教授﹝1933-2000﹞介紹認識了蒲添生教授﹝1912-1996,師承日本雕塑家朝倉文夫﹞,人稱蒲教授為「臺灣西洋古典雕塑拓荒者」亦或「臺灣雕塑第一人」,在他看過快刀手的藝術創作後,直接點破『先有意,再造形』,弘彥遂直接拜師,接受蒲教授三年的指導;蒲教授特別強調裸體雕像的青春生命力,因此,快刀手之後的創作均受其影響,就以弘彥在1984年所發展的「人間生活百態系列」來說,不但利用輪廓的線性強調著人物軀體的柔美、典雅,也利用局部模糊的量塊變化,來顯現此一特質。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繼續提升個人的雕刻技巧外,蒲教授同時鼓勵弘彥透過參加各種全國性的大型美展競賽,來從中掌握木雕的藝術本質、刀斧的運用要領、造型的結構設計及光線的明暗表現。

接著數年間,弘彥的三位恩師陸續仙逝,這對藝術工作者而言,在精神層面上,無異是一個巨大的衝擊,為彌補此一空洞,快刀手除自學石雕外,同時轉向塑造領域發展,包括泥塑、翻模、灌漿及銅雕等技法,更開闊了個人對雕塑的全方位掌握;但是在經濟環境中,因台灣祭祀風俗漸漸式微及中國大陸低價神像侵台所影響,弘彥又不願自毀商譽來投機取巧,偷工減料,反而堅持以純手工傳統技法雕刻神像,在接單不如以往的現實下,空閒的日子多了,弘彥也試著從事各種不同的休閒活動,舉凡洞簫、釣魚及水彩繪畫,這都是個人的最愛;每遇假日,快刀手必偕友人四處釣魚、寫生,同時還採竹自製洞簫,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在倘佯於青山綠水之間,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快刀手進而有了封舖的念頭。
 

1981 蒲教授指導前:包青天

1996 蒲教授指導後:包青天

1980 蒲教授指導前:孔子

2004 蒲教授指導後:孔子


封舖不封刀:繼續創作

1997年,弘彥時年五十四,當完成三峽靈隱寺卅件典藏作品「歷史聖賢人物系列」後,決定將「天竺軒」交由大弟子許秘決﹝有財師﹞接手並移至台南市發展,同時將身邊收藏的數百尊神像交由八弟子林新來﹝阿文師,桃園縣十全美藝文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接手並遷至桃園縣觀音鄉保存,預定將來籌設「宗教信仰文化教育館」,目的在於安置被拋棄的落難神﹝目前已超過五千尊﹞;經過妥善的思慮與安排後,快刀手慎重地焚香向兩位先師﹝呂傳通先生和李依四先生﹞稟明傳承後繼有人,桃園「天竺軒」正式封舖,另成立「弘彥寒舍」,專攻藝術雕刻,繼續創作。

接著數年,在沒有經濟後盾的支撐下,快刀手不斷的思考,雕刻題材連番更新,「鄉土系列」、「舞蹈系列」、「人體系列」、「線條系列」及「組合結構系列」等,都陸續在各項全國木雕競賽中發表展露,並且取得不錯的成績,業界除了欣賞基本技法外,同時對創作題材選擇的多元化深感訝異,因為在藝術的領域中打轉,弘彥已經從少年師邁過耳順之年,對一個六十歲的木雕執著者而言,創意與體力正是最欠缺的元素,而人生能有幾個黃金十年,繼續在這條藝術的道路上堅持呢?該是反省與總結的時刻了。

       

左圖為1994年,黃老師五十歲生日;右圖為1997年,桃園天竺軒封舖前作品:玄天上帝 。


崑曲系列與傳承

2006年,弘彥時年六十三,木雕達人創作賽取得第一名達人獎,心中突然有了退休的念頭,但是似乎還有未完成的志業,直到遇見了第十五弟子簡文偉﹝嘉德,四十歲,曾經來跟弘彥學簫,數日無成,敗興而歸者﹞,喜古文,好藝術,對繪畫及書法 均有涉獵;某日忽然拿著一套崑劇﹝張繼青主演之牡丹亭﹞來訪,說要訂作劇中青衣杜麗娘,弘彥之前曾經創作過京劇系列「聲聲慢」,自然樂意效勞,便一同開啟電視欣賞,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崑劇青衣的唱腔與身段,比起京劇之小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教人深深著迷,待他走後,弘彥一連看了數十回,百看不膩,數日無法動工,拿起洞簫,學著吹奏劇中一曲「集賢賓」,無奈無譜不成調,只好打電話請文偉幫忙找簫譜;又過幾日,其人果真找著簫譜帶來給弘彥,一番暢談後,方才醒悟:「崑曲系列」就是弘彥想流傳給後人的最佳藝術資產,因為誕生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崑曲至今已有六百年多歷史,被譽為世界戲劇的三大源頭之一;何不藉由精鍊的木雕技法來展現博大精深的崑曲藝術體系和其卓越的藝術魅力?它的美學是抽象、是寫意、是抒情、是詩化;木雕雖然是無聲的創作,卻可憑藉柔美優雅的身段,引人夢迴進入經典的崑曲世界,耳邊彷彿響起江南高雅的逶迤之聲。

接連數日,我們又一起看了「琴挑」、「長生殿」、「爛柯山」、「貴妃醉酒」等片,弘彥私心仍以「牡丹亭」為最,又經幾番思索,同時也了解文偉的意願,既是緣份,資質亦佳,兩人便從舊識變成師徒,蒲添生教授所傳之藝術理念,快刀雕刻之技法,終覓得一傳人,豈不快哉!

2007年,弘彥時年六十四,以表演洞簫獲桃園縣政府「街頭藝人」認證;同年十月,NIKE耐吉台灣公司訂製「相信」木雕贈與旅美棒球好手王建民,希望憑藉這座木雕,祝福建仔能堅定腳步,相信自己,再創佳績;其實眾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唯有以屹立不搖的意志和信心,方能面對人生嚴峻的各種考驗;師徒仍在繼續努力授業傳藝中。

2009年,弘彥時年六十六,小弟子已然獨立作業,能以塊面表現與上色處理來呈現人物風貌,唯一可惜的是沒有爭雄之心的他始終不願意參加木雕競賽,還突發奇想,將崑曲系列加入部分裸露元素,自己浸淫在藝術的領域中享受著純粹雕刻的快感,那是弘彥年輕時也曾回味無窮的美妙滋味,雖然有點不倫不類,但也挺美的;罷了!藝術就是這樣,只要他能再傳承下去,傳統雕刻的技法不至於失傳即可,弘彥已無愧於師了。

2010年,弘彥時年六十七,經小弟子介紹認識了古琴家許能基先生,他是大陸名斲琴師馬維衡先生首徒,目前正在籌設桃園琴社:揚州南風琴社台灣分社,除古琴外,亦擅洞簫及二胡,與他合奏數曲,誠乃一雅情客是矣;帶他參觀工作室後,即蒙選購十六件作品典藏,原來許先生亦是崑曲愛好者,這無疑是給了快刀手一劑強心針,更堅定個人在「崑曲系列」上創作的決意。

    

左圖為黃老師卅歲時自雕像,右圖為牡丹亭驚夢之杜麗娘。


弘彥寒舍:永遠的快刀手

2007年至2010年,這四年間,新銳輩出,弘彥雖然持續參加各種競賽,但是成績總是不盡理想,常常聽見很多傳統木雕工作業者勸我:『老師傅,現在是學院組的天下,傳統組的就別報名參加了。』;殊不知在2004年,雕刻名家楊北辰先生就曾經提出過:『高山烏龍與藍山咖啡要如何一比高下?』個人深表贊同,但是在主辦單位尚未提出更完善的評比辦法前,裁判比選手還頭疼時,弘彥還是會參加比賽,因為勇往前進是個人在木雕創作中最大的堅持與信念,以傳統刀法一刀一刀紮實呈現作品,參加比賽之於黃弘彥,非關成績名次,而是如何能讓雕刻工藝源遠流長才是更重要的傳承使命;換言之,個人不怕落選丟臉,而是在用比賽來當腳步,用生命來寫歷史,寫下一個最資深、最年長的參賽者自己的歷史。

2011年,弘彥現年六十八,或許是年齡的關係,近年來已有很多人稱呼弘彥為「黃大師」,實在是愧不敢當,台灣現在的環境中,各種領域的大師比比皆是,各縣市的「神刀」、「神雕」更是多如過江之鯽,個人則充其量只是藝術愛好工作者之一而已,如果朋友們欣賞「弘彥寒舍」的作品,有機會相遇時,千萬別以大師相稱,直呼弘彥為「快刀手」即可; 十月份假三義木雕博物館舉辦個人木雕創作個展,首次發表五十件「崑曲系列」,希望大家都能欣賞出瞬間動態生動化之美感﹝意即動中帶靜,靜中帶動的意向﹞,再加上廿件前文提及之其它系列的精華,總數七十件,無非是想對大家表達個人對傳統木雕的熱愛,隨著年齡的增長,弘彥對木雕的認知與喜愛只會更上層樓,不會稍減;藝術的表現是多樣化的,可以貼近生活,也可以超越時空,衷心期盼人人能在斧金雕琢之中,感受到生活與美的融和,同時更能獲得心靈的寄託與慰藉。

 

                                                                          黃弘彥 寫於2011年九月

 

2006 黃弘彥老師與作品:與我同在

2009 黃弘彥老師與作品:Turn

2010 黃弘彥老師與作品:甦醒

2010 黃弘彥老師與作品:水月觀音

2010 黃老師於水來青舍洞簫演奏

2011 黃弘彥老師與作品:思凡色空

2011 黃弘彥老師與作品:尋夢

2012 黃弘彥老師與作品:屈原

 


連絡電話 0908-815680 簡嘉德

電子郵件 jadergun@gmail.com
 
 
 
 
 

 

本站最佳瀏覽視窗為 1360 x 768;因網路存放空間異動,自2014年5月起重新開放。